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物與收藏』系列報道③民間收藏覓鑒無門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5-23 00:00|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424| 評論: 0|原作者: 李韻、殷燕召|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真跡 ( 左圖,顏色淺,印章少)和摹本(右圖,顏色深,印章多),兩者真假難辨。資料圖片 收藏家方繼孝的收藏以名人尺牘為主,幾年前他將自己的部分藏品以圖錄形 ...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真跡(左圖,顏色淺,印章少)和摹本(右圖,顏色深,印章多),兩者真假難辨。資料圖片

收藏家方繼孝的收藏以名人尺牘為主,幾年前他將自己的部分藏品以圖錄形式出版。在5月下旬將要舉行的一次大型拍賣會前,他發現竟有依照自己出版的圖錄,仿造的內容完全一樣的一份名人信札,登上了拍賣圖錄。

文物贗品,已經從地攤、商鋪滲透到了高端的拍賣市場。

隨着參與收藏活動的人數急劇增加,其中占絕大多數的業餘愛好者不具有專業的收藏素養和鑑定知識。民間收藏的主要動機在於愉悅生活和資產保值增值,對於文物的真偽、價值有着強烈的甄別和知曉的需要,對文物鑑定形成了迫切的需求。面對『收藏熱』的興起,全國大多數博物館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的免費鑑定諮詢活動常常『門庭若市』,不得不通過限制發號的辦法來維持秩序;浙江某博物館推出免費為市民鑒寶活動,3個多月時間共為2萬多件民間收藏文物免費進行了鑑定。但總體而言,民間收藏文物依舊『覓鑒無門』。

文物鑑定從來難

河南禹州市是宋代瓷器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的窯址所在地。至今,當地有大小360個窯場,生產鈞窯瓷器。北京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李長安介紹,原料取自同一地點,製作技藝代代相傳,器物款式準確仿照,這些確實會給文物鑑定帶來難度。一些高古文物、少數民族文物,因傳世量少,鑑定難度就更大些。

國家文物局管理下的文物鑑定機構,有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及省級文物鑑定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館藏文物定級工作、博物館徵集文物鑑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鑑定工作。但實際上,無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甘肅、河南等地方,都出現過鑑定文物失誤的情況。

此外,對於一些傳世文物,專家的鑑定意見本身也不一樣。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就曾表示,故宮的一些館藏文物,因專家鑑定意見不同,便將各種意見錄音存證,以供後來參考。前一段時間,在杭州的一次拍賣會上,有人將拍得的張大千畫作請上海謝稚柳、北京徐邦達兩位權威專家鑑定,結論也不相同。

其實,對於拍賣這樣的高端市場,還是有相對嚴格的鑑定程序的。經國家文物局考核合格的文物拍賣專業人員,作為文物拍賣企業的專業人才,才可以對文物拍賣公司的拍賣標的進行鑑定。儘管以前曾受到過一些質疑,但嘉德拍賣公司始終堅持『4+2的鑑定流程:在公司內部要過4道關――負責收貨的業務人員、相關部門的鑑定小組、業內知名專家和文物局的審批;在公司外部要過2道關――現代科學儀器的鑑定和文獻記錄的考據核對。嘉德拍賣公司的市場總監孫杰說,儘管做了各種努力,但古代文物鑑定沒有統一標準,沒有一種方法能作出完全準確的判斷。文物鑑定也是一門科學,不斷進步發展,一個新的發現就可能推翻過去的結論。

民間鑑定何其亂

前一段時間,天津粵唯鮮集團下屬的非國有博物館,將清末民初仿製的明朝家具認定是原物,卻將一件清代家具當作仿製品胡亂擺放在廚房之中,致使應該得到認真保管的文物遭到了不必要的損害。受自身學識的限制,有的民辦博物館將復、仿製品與贗品誤認為是真品,而有的則將真品看成是贗品。

中國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規劃部主任金瑞國介紹,由於政策、觀念等因素的制約,擁有最大資源的國有博物館沒能成為民間收藏文物鑑定服務的主要力量,造成資源的閒置和浪費;另一方面,許多鑑定中介機構既不具備相應條件又未經過合法審批,卻號稱擁有國家和省級『資質』的鑑定專家,『大大方方』地開展鑑定業務;數十個網站以最簡單的方式開展並不科學的在線鑑定。

由於缺乏統一的認證、管理和制約,大量不具備基本條件、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也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行為責任的機構和個人進入文物鑑定市場,他們可以提供鑑定結論、開具鑑定證書,而不必為其鑑定行為和鑑定結論承擔法律責任,加上個別機構、個人進行虛假宣傳、為圖私利故意作出虛假的或不負責任的鑑定,使得整個鑑定行業誠信缺失、證書貶值、經營混亂,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對行業的信譽和正規開展鑑定業務的單位利益造成損害。

金瑞國談到,從事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的人員情況非常複雜,有的是博物館的專家,有的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有的是多年收藏經歷『煉就』了『眼力』的收藏家,有的拿到各類鑑定培訓機構(學校)的『結業證書』,有的考取部分省市舉辦的古玩鑑定職業技能資格和文物經營專業技術水平認證,有的古玩業主一邊從事文物經營一邊開展文物鑑定。鑑定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別,而有些專家僅擅長某一類或某幾類文物的鑑定,卻也對自己從未涉足領域的文物進行鑑定。

對於民間鑑定的亂象叢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將之歸納為:『鑑定機構五花八門,鑑定專家千奇百怪,鑑定證書一紙空文』。

理清亂象待時日

家具拼裝、瓷器作舊、書畫造假……文物造假的歷史,其實與收藏的歷史同步,就連著名畫家張大千,早年也曾仿製石濤的畫作。但問題在於,今天的收藏市場,一些沒有鑑定水平的人,因身份崗位的原因,也成了『專家』;一些確有水平的鑑定專家,因為利益原因,會拿出違心的鑑定意見;甚至一些當代書畫家,為了抬高自己作品的價格,會否定自己早年的作品……

金瑞國分析,出現如此混亂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三無』:無門檻,任何人只要聲稱會鑑定就可開具『鑑定證書』;無標準,鑑定水準沒有評判標準;無責任,作鑑定的人或機構、開具的證書都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宋新潮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專業部門對資質認定的缺失。理論上說,文物鑑定是一項具有很強專業性的工作,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部門來認定其經營的資質,就如同醫生、教師,在上崗前必須得到衛生部、教育部的資質認定才行。然而,目前的鑑定機構都是由工商部門批准的,而文物部門沒有審批權。換句話說,工商只考慮是否具有開張的資質,至於是否具備經營能力,不是他們監管的範疇。國家文物局現在無法通過文物鑑定職業資格設定和鑑定機構工商註冊前置等審批方式,建立面向社會、規範管理的文物鑑定資質資格管理體系,解決文物鑑定機構和人員『門檻』設定、『標準』推行、『責任』落實問題。

除了法律體系的不完善,還有誠信體系的缺失,使得一些不負責任的機構和個人的鑑定過失得不到應有的處罰。金瑞國建議建立文物鑑定誠信記錄體系,實行類似文物拍賣記錄備案的制度,要求鑑定機構定期報送鑑定記錄,作為其申請換發【許可證】(或通過年檢)的必要條件,對守法誠信經營和有違規、過失行為的鑑定機構和個人分別進行記錄和公示,並施以政策上的引導和獎懲,逐步建立起文物鑑定的誠信和品牌體系。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