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史學者稱千城一面現象日趨嚴重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5-10 00:00| 發佈者: 家鄰| 查看: 1464|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開發商和地方行政長官在巨大的物質利益驅動下,根本不考慮什麼是真正的城市形象,很多城市的歷史生命被一掃而光。』   ――何德騫   在提升城市形象上,有的還有誤區,例如重 ...

開發商和地方行政長官在巨大的物質利益驅動下,根本不考慮什麼是真正的城市形象,很多城市的歷史生命被一掃而光。』

  ――何德騫

  在提升城市形象上,有的還有誤區,例如重物象、輕人文。

  ――郭鳳岐

  『打造』文化是可笑的,文化不是『打造』出來的,是積澱出來的。

  ――方兆麟

  文史學者何德騫是位『老天津』,一聊起海河兩岸的街道就數如家珍。他習慣從美學角度欣賞各個城市的建築,多年的體會是:建築是有尊嚴的,世人應對它們心存敬畏。

  不過他也發現,近年來,全國許多城市都在追求『國際化大都市』形象,在此過程中,『呆板的、毫無生氣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湧現出來,成為受人推崇的『地標』。『千城一面』現象日趨嚴重,有人形容,200個城市如同一母同胞。

  近日,在南開大學主辦的一場有關城市形象的論壇上,何德騫惋惜地說:『在城市改造中,開發商和地方行政長官在巨大的物質利益驅動下,根本不考慮什麼是真正的城市形象,很多城市的歷史生命被一掃而光。』

  他厭惡那些『粗製濫造』的龐然大物。『本來新建築應該有新面貌,但往往不但沒有增強,反而削弱了城市的身份和特徵。』

  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使何德騫收藏的字畫、瓷器毀於一旦。但在他眼中,那些都是紙面的東西或者小物件,對一個城市而言,最大的文物是建築。『舊城改造、危改拆遷,比「文化大革命」對文物的破壞還要大。』

  天津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郭鳳岐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從數量和規模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在提升城市形象上,有的還有誤區,例如重物象、輕人文,認為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亮麗的形象工程是城市形象的亮點。』

  郭鳳岐認為,城市的文化特色對於提升城市形象有更加深遠的意義,而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如果老城、老街、老巷、老樓、老屋都拆了,長期形成的文化積澱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他主張城市建設不能『喜新厭舊』。

  郭鳳岐注意到,天津市近年來整修了大量的歷史風貌建築,但這種整修主要側重於外觀的美化,內部開設的多數仍是飯館、咖啡廳,那些建築裏的鮮活歷史故事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演繹,美麗外衣下的歷史文化空間還需要填充豐富的文化內涵。他主張在這方面多花點錢,花點精力,因為『這比重複建設那些大樓有價值』。

  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兼職教授方兆麟說,如今很多省份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口號,有些地方就像淘金一樣,對歷史文化遺存過度包裝,比如戲說歷史、爭奪名人故裏、打造歷史文化園,任意拍攝胡編亂造的歷史影視劇。『這種所謂開發文化產業的做法,實際上是對中國文化的踐踏。淺薄文化的泛濫從長遠來看貽害無窮。』方兆麟說。

  『「打造」文化是可笑的,文化不是「打造」出來的,是積澱出來的。』方兆麟說,城市的文化資源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建設的,不能輕易推翻或重建。樹立城市形象根本不在於多少高樓大廈,也不在於破舊立新,而是培育城市精神,準確把握城市發展的文化內涵,培育特有的城市精神。

  當前還有一個令人警覺的現象:一些地區一邊拆歷史建築,一邊花重金建造仿古建築,美其名曰打造『城市名片』。何德騫說,拆了真古董,仿製假古董,真讓人哭笑不得。『精神的東西怎麼能打造呢?你仿得再好也是贗品。』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