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台子墓壁畫 田立坤提供
袁台子墓文保標識。(資料照片)
遼河老街長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近30年的時間裡,遼寧共有10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此報道 全國重點文物蝸居在民宅下 遼寧有5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台子壁畫墓是其中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處『國寶』,至今仍然躺在一處民宅下『委曲求全』。 1982年,朝陽縣柳城鎮袁台子村村民魏洪喜,在房前院裡打井時發現了袁台子墓。省博物館和朝陽縣文管所聯合發掘,確定為東晉時期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器、銅釜、銅魁等珍貴文物,還發現了大量精美壁畫。由於沒有太好的辦法保護壁畫,考古人員對古墓進行了原地回填、封存保護。 按理說,魏洪喜一家應遷出古墓區範圍,周邊還應當設立建設控制帶,但由於當地政府拿不出那麼多錢,魏洪喜一家人仍然住在原地。縣裡每年給300元錢,委託魏洪喜幫着看護。親自參與了該古墓挖掘的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田立坤告訴記者,有人在上面起居生活,對古墓內的壁畫肯定有影響,如再不加以保護,有毀損的危險。 袁台子村是古柳城遺址所在地,趙苞舍親救柳城、曹操伐烏桓、李世民征高句麗、李光弼平安史之亂等都與柳城有關。村黨支部書記袁威峰是個熱愛文化的人,近年來在村里實施了一系列文化工程:建文化牆、辦網站、編寫【柳城故事】、【袁台子壁畫墓】,還準備申報『中華歷史文化名村』。然而,面對『國寶』袁台子墓的保護和利用,他無能為力。 如今,魏洪喜已經去世了,看護古墓的任務又交給了他的兒子,據說,看護費由每年的300元漲到了500元,然而,500元能保證『國寶』始終安然無恙麼? 無獨有偶。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大將秦開設立『遼東郡』,郡下築『侯城』,侯城現在在哪?一說在開原,二說在海城,三說在瀋陽。1993年,在修建瀋陽東亞商業廣場時,侯城驚現於世,證明瀋陽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然而很遺憾,遺址很快又被開發商埋入地下。 由此可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錢是一個問題,但絕不是根本問題。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不應該是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當你把它當成是城市發展的負擔時,它就只能蓬頭垢面地呆在角落裡,而當你把它當成是城市的發展動力與文化資源時,它就立刻站起來,光照四方。』 經濟尺子不能衡量所有文物的價值 被國家授予『文物保護終身成就獎』的謝辰生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錯誤觀念比戰火更具破壞性。』 1.用經濟這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文物價值,文物的真正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文物的主要價值是文化、歷史和科學價值。一些行政官員只用『值不值錢、能不能掙錢』一把尺子去衡量文化遺產,勢必造成文化遺產固有價值流失。有關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牛河梁女神廟的頂蓋和牆體統統都是木架草筋,內外敷泥,表面壓光或施用彩繪,如果當成房子來估價,不值幾個錢,但是,它見證了中華民族5000年前的文明,代表了中華文明黎明時期藝術的最高峰。瀋陽故宮門前的一個下馬碑被車撞斷,法院判決肇事車主賠償百萬,肇事車主不服,『不就是一個破碑麼?』然而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兩院院士吳良鏞斥責某些城市只把文化遺產當『地皮』使用的行為,『無異於拿傳世字畫作紙漿,將商周銅器當廢銅!』 2.用GDP一根指揮棒去考核官員,必然會催生不正確的政績觀。發展不一定就是建設,進步不一定就是增加GDP,現代化不一定是蓋高樓大廈。著名學者、遼寧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彭定安指出,目前以GDP論英雄是個通病,一些人輕視文化,認為文化『遠水不解近渴』,甚至『文化無用』。他說,GDP是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和政績,帶來財富和升遷。但是,GDP首要的問題是質量重於數量。 3.過於追求『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股腦地建設國際大都市,對文化遺產來說註定是一場浩劫。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有183個城市相繼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瀋陽建築大學教授陳伯超說,現代化大都市是有歷史有生命的,是個有機體,是逐漸成長起來的。各個年代的房子融到一起,才反映出歷史的悠久和閱歷的豐富,否則就是一個空殼子。 我們也許聽厭了這樣的比較,動不動就和『世界接軌』,但『世界』是什麼模樣? 『接』哪條『軌』?倫敦的價值就在於80年不變,而我們的城市在日新月異,也在面目全非。遼寧大學教授馮玉忠詰問,如何處理好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實質上也是怎樣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問題。發展方式轉變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轉型,也包括文化建設。把文化資源都搞沒了,還拿什麼發展文化產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保護文化遺產我們該做些啥 (一)對文化遺產保存一份尊重。 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寄人籬下』,或被破壞,或被冷落,說白了就是對文化遺產缺乏起碼的尊重。一些領導有知識沒有文化,熱衷於扒舊的,建新的,因為只有建新的,才有工程,才有效益。遼寧省文化廳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陳術石說,文化遺產是上一代人留給下一代人的寶貴財物,一個人無權定奪它的生或死,我們的責任就是要讓這些遺產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而不是就地消滅。 『對於文物保護,我們不要求政府做什麼,只要求他們不做什麼。』在與文物保護志願者座談時,一位志願者情緒激動地說,保護文化遺產,一不能竭澤而漁,二不能不計成本,拆西服做背心。 (二)為脫韁的經濟『野馬』套上法律籠頭。 瀋陽建築大學教授陳伯超說:『你在電腦上刪除一個材料,需要確認,先刪到「回收站」;如果想要徹底刪除,還得到「回收站」再刪。刪除一個虛擬的文件,都得如此慎重,更何況是抹掉一個歷史文化遺蹟呢?』 要為脫韁的『野馬』套上籠頭,首先要立法,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其次要嚴格執法,加大問責力度,解決高壓線不帶電的問題;第三要理順體制,解決自己刀削不了自己把,小胳膊扭不過大腿的問題。這是有關專家達成的共識。 專家感嘆,文物保護在我們國家得天獨厚,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文化領域有一部法,那就是【文物保護法】。然而,這樣一部法律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屢屢遭遇『腸梗阻』。 坐落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田莊台鎮的『小白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日本關東軍欺壓、奴役中國人民的鐵證。然而這樣一處文物,卻在2006年被有關方面以企業改制為由按5萬元的價格變賣。盤錦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多次建議儘快把『小白樓』收回加以保護、管理、利用。但至今未果。文物保護的高壓線不帶電、不來電讓文物保護工作者無可奈何。 徒法無以自行。陳術石告訴記者,文化執法部門人、財、物權都要依靠當地政府,對當地政府的要求往往言聽計從。 2009年,遼寧省葫蘆島市貨車司機張軍在送貨途中,不慎將省級文物百年寺院內的一根旗杆撞毀,法院認定張軍的行為構成過失毀損文物罪,終審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一位文保志願者反問:『撞斷一根旗杆要判刑,有文物被推土機推了,我們希望看到相關責任人受到法律嚴懲。』 (三)用好就是保護好。 東北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是哪裡?不是大連,不是丹東,是營口!全長1.3公里的遼河老街兩側,至今仍存百餘年的近代建築31處。2008年營口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保護性開發,全力打造以深厚歷史文化為根基,以現代經濟發展為主線的步行商業街。如今的遼河老街,新老建築相得益彰,環境景觀美輪美奐,戲院、茶館、客棧、咖啡館、古玩店應有盡有,成了營口對外展示形象的最亮麗的名片。 只有保護得好,才能利用得好。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武斌告訴記者,6年前,瀋陽故宮一年接待參觀者60萬人次,現在是100萬人次。一葉知秋,這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給城市帶來的魅力與活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