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80后群体阅读现状观察:“空窗期”、实用化、浅阅读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1-4-26 00:00|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282| 評論: 0|原作者: 何悦、常亦殊|來自: 新华网

摘要: 4 月 23 日 ,读者在黑龙江省图书馆阅览室里阅读书籍。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4 月 23 日 ,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各地书店、图书馆都如火如荼地进行读书日宣传。然而记 ...

423,读者在黑龙江省图书馆阅览室里阅读书籍。新华社记者 王松

  423,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各地书店、图书馆都如火如荼地进行读书日宣传。然而记者在长春各大书店采访时发现,熙熙攘攘的读者人群中却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走在社会潮流前端的“80后”群体的读书观念和阅读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阅读遭遇“空窗期”

  “自从上了班,我就没再买过一本书。”去年开始在星展银行上班的李婧琳对记者坦言:“每天工作都那么忙,我连报纸都没时间看,根本没有其他精力去读读书,充充电。”

  和李婧琳有着相同困惑的还有做置业顾问的王耀晖。前年大学毕业后,他自觉地从“十年寒窗苦读”中解脱出来,就再也没碰过书。“现在工作压力大,每天应酬还特别多,实在没心思再翻翻书。可是工作中总能遇到些不懂的业务,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面对“80后”一代读书少的现状,很多“70后”感到不理解。复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峰就是一位。他对记者表示,周围很多中年人和自己一样,从小就怀抱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读书至今都保持着热爱。“可是现在这些“80后”,宁愿上网偷菜玩游戏,也不愿安安静静坐下来读本书,我们真是有点恨铁不成钢。”朱峰说起来颇感无奈。

  吉林省图书馆副馆长宋艳也注意到,年轻人并不是图书馆的常客。“快速的生活节奏让年轻人很难塌下心来阅读,而刚入职场正是他们最需要知识补给的时候。”

  “我已经给自己列好了读书计划,争取每个月都要读上两三本好书。”李婧琳说:“与其说没时间去读书,不如说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阅读趋向实用化和功利化

  记者在长春市各大书店采访中发现,形形色色的“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都受到都市白领追捧。同样,在一些大型图书购物网站上,励志与成功类图书也都高居图书销售榜前列。

  宋艳表示,图书馆特意为了年轻人挑选了一些介绍社交礼仪,职场技能的图书。“这方面的书的确很适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阅读。”

  “现在年轻人阅读越来越‘功利化’。”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表示:“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大,年轻人选择书籍更实用,以便自己在岗位上更好地站稳脚跟。”

  长春市心理医院主医师郑晓华表示,读书是舒缓心理压力的最好方式之一。他说:“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读书,如果是从兴趣出发,并能在书籍中汲取知识,那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也认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青年人读书选择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人们价值观的悄然改变。“功利阅读冲淡了阅读的浪漫主义色彩,让本来很理想主义的传统阅读方式越来越现实。”

  “尽管阅读功利化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还是建议年轻人博览群书。”张福贵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年轻人拥有广阔的视野,才能有更大的舞台。”

数字化“浅”阅读

  “现在青年人不是不阅读,而是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邴正指出。他表示,随着阅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人追求的是快速阅读和接收讯息的时效性。“这是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方式的必然趋势。”

  的确,随着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的青睐。一时间,地铁里、公交上、公园里,手捧平板电脑还有手机阅读的人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很多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浅阅读现象表示了担忧。年轻人中利用微博、博客快速获取消息的“标题党”越来越多,而真正塌下心来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的人却越来越少。

  也有专家认为,网络阅读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使得读书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而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将知识记在脑海。此外,网络图书、电子图书不仅带来了电子书籍与纸制书籍之间的博弈,也使得版权问题愈显突出。

  “我建议年轻人多进行思想上的深阅读。”张福贵语重心长地说,“因为一个没有深刻的思想的人,肯定没有长远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亦是如此。”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