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就是第17個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各大圖書館和書店安排了很多針對青少年的推廣閱讀活動。這裏面包含着一種隱憂,就是擔心青少年的當下閱讀離經典越來越遠,幾乎成了流行的網絡文學、穿越文學的一統天下。這種擔憂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並非事實的全部。記者在與北京3所高中示範校的近百名文、理科高一、高二學生面對面座談,並進行了『你眼中的經典閱讀』問卷調查後發現,中學生經典閱讀還有另一番景象。 1 孩子們的書單令人吃驚 經典閱讀在中學生課外閱讀中所佔百分比是多少?這個問題,同學們的回答從10%到99%不等,但有半數超過了50%。至於具體讀了些什麼,更讓人大吃一驚。 【理想國】、【菊與刀】、【國富論】、【資治通鑑】、【黃帝內經】、【文心雕龍】、【毛主席詩詞】、【傲慢與偏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這些涉及歷史、文學、哲學、政治、科學的書,都在孩子們開列的書單裏。余華、卡夫卡、茨威格、介川龍之介等人的多個作品也都被不同的孩子列為經典。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有些作品,如【京華煙雲】、【哈利・波特】,孩子們讀的還是英文原版,而不是譯本。雖然調查對象是3所北京市高中示範校,而非普通中學,但這些由高一、高二的文科生、理科生、實驗班學生、普通班學生開列出的書目,還是很令人感到驚訝。 『經典指的是什麼啊?』 有好幾個孩子在開列書單之前詢問,而這正是記者想問孩子們的問題。 『經典肯定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東西啊。』北師大二附中高二9班的陳闐毫不猶豫地回答。她的答案得到很多同學的認可。隨後,大家又紛紛補充。『經典還應該跨越時代,對現實社會有指導、有啟發。』北師大二附中高二10班的趙艷凝說,她很喜歡【論語】,就因為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提倡的君子修為在今天仍然可以教導人如何做人。『現在社會上,人的修養、誠信、愛國思想等都太淡了。』 166中學高二8班的王墨瑩對經典沒有明確的看法,但她認為,『言情小說、網絡小說什麼的,看後覺得太淺,不成熟。讀書總要讀些能讓你的心沉下來的,讓你獲得提高的吧。所以,凡是能讓我讀三遍以上的書,都是經典。』 知識性,也是孩子眼中經典必須具備的品質。166中學高二1班的王兆輝就把百度百科的詞條和一些自然科學類工具書列為經典。因為在他看來,它們給了他很多知識。『而且它們都是客觀理性地描述事物,不帶情緒,不受感性思維左右』。 不過,在經典閱讀中,孩子們顯然更偏愛中國古代典籍。排在調查前三名的經典圖書沒有一部是外國名著。而且,除了【魯迅全集】,幾乎全部為中國古代典籍。 北京四中高一12班田九七同學認為,他讀古代典籍是『隨緣』。『家裏有【老子】,爸爸強烈推薦,就拿來翻看,發現很喜歡。後來又知道還有【莊子】,就順着讀下來了。』 『上課講到伍子胥,我特感興趣,得知【史記】裏對他有詳細記載,就開始讀,隨後發現【史記】裏其他的歷史人物也都有意思,就越來越有熱情。對歷史人物的熱情,讓文言文的障礙變得微不足道了。』田九七的同班同學劉可欣說。 『家裏書架上就有。』『父母、老師都說好。』很多同學都是在看似不經意的時候翻開古代典籍的。這裏或許有整個社會持續已久的國學熱的影響,但孩子們並不這樣認為,儘管他們也承認,『家裏書架上』也是這幾年才添了這些古代典籍的。 錢理群點評 中學生們對經典的兩個理解都抓住了要害:『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檢驗的東西』,也就是說,它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結晶,因此,閱讀經典,實際上就是一種文明的傳遞,是和大師進行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自己在人生起步時,就佔據精神的高地,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對一生的健康發展的意義,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的。 『言情小說,網絡小說什麼的,看後覺得太淺,不成熟。讀書總要讀些讓你的心沉下來的,讓你獲得提高的吧』。――這裏說到了網絡閱讀和經典閱讀的關係。不可否認,完全沉迷於缺乏精神深度和類型化的網絡閱讀,是會影響孩子健康發展的。而經典閱讀正是一種具有精神深度的個性化閱讀,它讓人的心沉靜,沉穩,沉潛到歷史的深處,文明的深處,生活的深處,人性的深處,從而獲得生命之重。 2 為修身而讀書 教育學認為,十六七歲至十九、二十歲,大致相當於我國高中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身心發育基本『定型』,他們對世界、社會、自己和未來都開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和比較深入的思考,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開始形成。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教育能力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逐漸增強。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產生自我提升的需要,並希望通過經典閱讀尋求精神養料。 北師大二附中高二10班學生趙艷凝在讀了【詩經】、【論語】、【荀子】等儒家經典之後就認定,理想的人格就是書中所形容的『君子如玉』。『如玉的君子應該具有仁、義、禮、智、信的品質,而且要執着於此,要為堅持這種理想人格而努力終生。』在讀過梁啓超寫的【王安石傳】之後,趙艷凝發現,王安石便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踐行者。『自從魏晉之後,文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了點孤芳自賞的名士氣。這種做作,在後世文人身上醞釀成一種有話不直說的矯情。』但王安石不是這樣,她認為,王安石的變法,結局在一開始就註定了,但王安石仍然敢于堅持,令人欽佩。 趙艷凝的同班同學李衡則通過閱讀【道德經】,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取向。『我現在逐漸養成了一種寧靜平和的心態,就是【道德經】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李衡說,『老子不是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嗎,所以,我不會把得失看得太重,得和失都是相對的。』 北京四中高一12班學生田九七認為,他從經典中找到了信心。『這些書讓我能找到自己寧靜的一面,寧靜時,我覺得自己潛力無限。』他的同班同學何仁億則是通過讀【古文觀止】中蘇軾的文章,對人才成長道路上會遭遇的磨難有了認識。『我們接觸社會很少,必須要通過經典來加深對社會的了解,讓自己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進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不過,中國傳統典籍中對『修身』的要求與現代社會的人格教育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趙艷凝就認為,現在中國的社會壓力、生活壓力已大過發達國家。『富士康跳樓事件震動一時,高居不下的房價迫使很多大學生成為蟻族,在這個社會,追求像莊子一樣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變成一種高不可及的奢望。』趙艷凝讀到莊子筆下人物在揮斥八極,乘雲氣,御飛龍,她所處的環境卻是『社會競爭太過激烈,家長過早地結束孩子的童年,在應該幻想外星小綠人的時候,孩子們認識到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應該幻想家中的雞蛋可以孵出小雞的時候,孩子們明白了細胞與生命的關係。』她感慨,在當前的生活中,幻想是種奢侈。可是,她無法為這種反差帶來的失望和無奈找到解決辦法。 錢理群點評 90後成長的時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眾多問題,如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的盛行,這都很容易造成物質相對富裕中的精神迷茫。而他們又從小就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這些都會在今天的青少年,特別是其中比較敏感的孩子心中,反彈出強烈的精神需求。這就是本文中孩子們所說的,『主動尋求精神養料,來滿足自我提升的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取向』,追尋『理想的人格』。我最近讀了一本北師大二附中高中生李明倩、唐紫薇寫的【讀魯迅:兩名90後女生的心靈探求】(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其中就談到她們讀魯迅,就是要『清醒、誠實地面對社會,面對自己』,要『讓自己更有意義的活着』。在經典閱讀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這就是今天部分中學生渴望閱讀經典的原因和最重要的意義。可惜我們眾多的成年人,老師、家長、教育部門的領導、教育專家們卻看不到,簡單地把他們看成是所謂『娛樂的,沒有理想的,自私的一代』,在這種可怕的漠視和誤解下,完全放棄了滿足孩子精神需求的責任。――這是我讀了這篇記者採訪所受到的最大震動和反省。 文中談到今天的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是中國古代經典。有兩位中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說,他們從古典閱讀中『找到了自己寧靜的一面,寧靜時我覺得自己潛力無限』,還有一位學生談到他閱讀儒家經典以後,找到了『仁、義、禮、智、信,而且要執着』的『理想人格』,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原來不知道的新信息。這樣寧靜中的積極心態,和追求理想人格的執着,正是這消解理想,浮躁而消極的時代所匱缺的,正從一個特定的角度顯示了今天在中學生中提倡閱讀中國古代經典的意義。 3 誰來指導孩子們的閱讀? 在調查中,幾乎有半數同學對『在閱讀經典過程中是否能得到及時的、高水平的指導』給出了『否』的回答。事實上,大部分老師和家長是有能力指導學生閱讀的,但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別是在學生閱讀呈現出如此多樣性的情況下,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這裏面有兩種情況,一般由老師、家長推薦的書目,都是推薦者自己閱讀過的,所以有可能提供適當的指導。 【理想國】、【烏托邦】、【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和【動物莊園】,這些通常都是大學生閱讀的書籍,由於語文課和政治課老師都推薦了這些書,師大二附中高二10班的李昕陸也讀了,『對比着看,就了解了雙方觀點,對我的政治觀很有影響。』而且,因為有老師的推薦和解說,很多同學也都在看,就形成了良好的討論氛圍,加深了學生對經典的理解。北京四中高二11班的李曼t就認為:『當今社會不是趨於【一九八四】這個方向發展的,更像是往【美麗新世界】裏所講的絕對自由的方向發展。絕對自由帶來的困境正是現在社會的困境。』 北京四中高二11班的郭文嘉在父親的指導下精讀了【古文觀止】裏的很多篇目。『我讀【陳情表】,是爸爸告訴我要從哪幾個方面去看,體會李密在當時皇權統治下,是怎樣利用皇帝重視孝道這一點,巧妙地拒絕了皇帝要他為新朝做官的要求。這種無奈、這種智慧和這種壓抑下的巧妙表達,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郭文嘉在爸爸的指導下,還比較了不同朝代的作家在寫作上的不同特點,從中找到自己欣賞的簡練平實的文風,並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也是在爸爸的指導下,她比較蘇軾和同時代作家的異同,看出各人政治觀、價值觀的不同,對人物、對時代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是,當下一些孩子的閱讀已經大大超出了老師和家長的視野,他們渴望讀到更多的書,當下出版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這當然也給一些老師和家長出了難題。 北京某高中一位學生,小小年紀已經讀完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的大部分。這些書由於他的 無論如何,讀書是一件好事,希望讀更多的書,讀思想史、哲學史中的經典名著,也是年輕一代求知慾高,肯於思考的表現。但循序漸進、有所選擇還是非常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和解讀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生吞活剝,消化不良,才不至於敗壞了胃口,以後反而不想讀書了。 錢理群點評 這裏提出了兩個問題。首先是今天的教育,必須是一個全方位的『大教育』,即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我要特別提到家庭教育。今天的中國,特別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家長們都有很高的參與對孩子教育的積極性,但都為不知如何參與而苦惱,有的則因參與不得法,反而干擾了教育。因此,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具體到我們討論的問題,如何在家庭裏營造經典閱讀的環境和氛圍,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實踐的問題。最近我和一群朋友編選了一套從學前到老年的六卷本【詩歌讀本】(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提倡『家庭詩教』,提出『讓詩歌伴隨一生』,『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就是想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此外,還有一個教師自身素養提高的問題。今天的問題是,孩子不讀書,老師也不讀書,更不讀經典。這自然有客觀原因:第一線的老師既忙且累,幾乎沒有時間讀書,這是需要給予理解和同情的,也是教育領導部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裏依然有一個認識和主觀努力的問題。學校應該成為一個以經典閱讀為主體的書香家園,教師又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引導人,而最重要的引導就是教師自己的閱讀,閱讀興趣和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應該說,現在中學教師中的『愛讀書人』為數並不少。像前面提到的北師大兩位女生的語 4 有必要設置必讀書目嗎? 調查中,對於『你是如何知道這些經典圖書的』這個問題,得票最多的是『老師在課餘推薦』,其次是『在書店裏看到』,緊接着是『同學和朋友互相推薦』,而且,這三個選項的得票相差無幾。這恰恰說明,中學生了解經典圖書的兩個重要途徑――學校和社會。家庭則退居其次。 由於學校是最主要的了解經典的途徑,老師的推薦就變得格外重要。不過,目前各個學校的老師往往是各行其是,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甚至同一個學校的不同班級,同一個班級的不同課程都是不一樣的。老師的閱讀傾嚮往往成為影響學生選擇的重要因素。 那麼,社會推薦機制是否對孩子們有幫助呢?在美國,費迪曼的【一生的讀書計劃】流傳甚廣,在我國也有【青少年必讀書手冊】之類的書籍,一些政府部門和青少年教育機構也提出過大同小異的推薦書目。但是,很多孩子對這些推薦書目往往不以為然。『太程式化了吧,每個人興趣都不同的,怎麼能跟從這樣的書單呢?』166中學高二8班的丁貫雍說。他的觀點得到很多同學贊同。也有一些同學認為,他們推薦的圖書比較多的是一些大路貨,缺少難度,缺少挑戰,滿足不了這些同學旺盛的求知慾。只有少數同學認為,這些推薦書目對自己還是有幫助的,起碼讓自己知道了還有哪些書可看,翻看之後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歡的。 錢理群點評 這裏所提到的『社會推薦機制』問題,正是各種社會力量:新聞媒體、出版社、志願者……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但一定要防止炒作,特別是商業性炒作。需要的是靜下來認真研究,調查,從一件件具體小事做起,需要魯迅倡導的『泥土精神』和『韌性精神』。 學生相互推薦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外地有教師在網上組織讀書會,一個月集中讀一本書,在網上交流心得。我以為,這樣的方式是可以推廣的,中學生自己也可以組織這樣的網上集體閱讀。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