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在北京西北部清幽靜謐的皇家園林『清華園』中,松青柳綠,紫荊綻放,一座青磚紅瓦、坡頂陡起的德式古典建築裏,傳來琅琅讀書聲。 此時,列強恣行,中華蒙羞,正是民族危亡的時刻。由『庚子賠款』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就這樣開始了她的第一課。 她同時打開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100年,此後整整100年,這裏,始終與國運、與民族彼此交織、緊密相連。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學校……繼而國立清華大學,這裏是推動民族中興不可忽視的力量,構築起中國現代化的中流砥柱;這裏走出了竺可楨、侯德榜、茅以升、葉企孫、華羅庚、梁思成、聞一多、朱自清、吳晗、曹禺、錢偉長、錢學森、費孝通、季羨林……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不勝枚舉。這裏造就了整整一代中國各領域的開創者、奠基人,更為建設新中國培育了胡錦濤等一大批棟樑之才。 美國人曾以『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嘆服於這座年輕卻締造了傳奇的學府。今天,這個在災難中誕生,卻因災難而自強不息的殿堂,走過了風雨百年。她,依然清新俊逸,光彩奪目;她,依然追求卓越、引領風潮…… 她是民族的脊樑,永遠的先鋒。 一 從國恥中走來,清華人的血脈中流動着的『雪恥圖強』信念與生俱來,救國、愛國,成為水木清華永遠的主題。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告別千年帝制,迎來民主共和,清華園經歷短暫的靜寂蓄勢而發――1912年更名『清華學校』,1925年成立大學部,設立國學院,1928年改稱『國立清華大學』。僅僅用了很短的時間,清華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建設,成功實現與現代意義的西方大學的接軌,並由此踏上建設現代化中國的神聖旅途。 1914年,清華園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演講。在這次日後被無數次提及的演講中,革命先哲、國學導師梁啓超寄語清華學子:『作中流之砥柱』。也正是這次演講,誕生了清華大學沿用至今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00年,一代代清華學子以行動揮灑愛國情懷、報國之志,在國家歷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清華園裏獨特的愛國因子在他們沸騰的熱血中不斷釋放。 國難,讓『覺醒』了的清華學子一次次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挺身而出。 1977年,中華大地浴火重生,經歷苦難歲月的磨礪,77級,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學子走進清華園。變革面前,他們迷茫:中國應以怎樣的姿態追趕世界?我們又將如何參與?答案在1979年化工系77級2班的一次班會上漸漸清晰: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後,一個叫王文一的同學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此,這樸實的口號化作時代使命,被一代代清華學子賦予鮮活的內涵。 二 1999年,共和國歡慶50歲生日,23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他們創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為中國人贏得了寶貴的民族尊嚴、大國底氣。 王淦昌、趙九章、彭恆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鄧稼先、朱光亞……在這個中國科學家群體無可爭議的塔尖上,有14人擁有相同的求學背景――清華大學。 一份名單,映射一個『科學報國』的時代。清華,則成為這個時代的傳奇。 多年以後,耄耋之年的王淦昌憶起他的老師,清華物理系的開創者葉企孫。那是一次令王淦昌淚如雨下的談話,他說,『科學,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也正是在葉企孫等人的謀劃下,當年從清華物理系走出的學生,日後分佈在火箭、氣象、彈道、光學、地質等國家需要的各個領域,這些共和國的科學脊樑,鋪就了中國科學發展規劃藍圖中的底色、基石。 100年,清華人科學報國的理想在每一處需要他們的地方閃光。葛洲壩、小浪底、二灘、三峽,哪裏有水利樞紐工程,哪裏就有清華人的身影;遠程運載火箭、探空火箭、載人航天工程,清華人秉持『愛國奉獻』的傳統努力實現國防現代化;『神威』系列超級計算機、中國第一代防空導彈制導雷達、下一代互聯網核心技術,清華人引領科技不斷超越歷史;而從一汽、二汽到鞍鋼、寶鋼,從打石油翻身仗到建造先進的原子能電站,清華園孕育的一代代紅色工程師將聰明智慧、青春年華無怨無悔地獻給祖國,支撐起雄偉的共和國大廈。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清華人就像生命力極強的種子,無論撒在天南地北,都能生根,都會無愧於祖國和人民。 三 清華大學的歷史上,還有四個人的四年被久久懷戀,那是清華國學院。 存在僅四年,錄取74人,卻培養出50多位舉世公認的知名學者,這是中國學術史和近代教育史上的又一奇蹟。 從回味這個奇蹟開始,百年清華留給世界的,遠遠超過奇蹟本身。 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清華園裏著名的四大導師。而當年,被稱為『教授的教授』的陳寅恪得以進入清華留下了一段佳話。 當時的校長曹雲祥問舉薦人梁啓超,他是哪一國博士,梁回答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問有什麼著作,梁說沒有什麼大作。隨後梁說,雖沒有專著,但他寫的寥寥數百字比我的全部著作還有價值。於是,曹雲祥登門禮聘。 『重學問而不重學歷』,一代學術大家得以施展才華。而清華所展現的,不僅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度,還有『東西文化,薈萃一堂』的主張和追求。 清華主張因材施教。英語極差、文科(國文、歷史)極優的吳晗被破格錄取,數理化三門相加不到百分的錢偉長獲准轉入物理系,這在清華都不足為奇。『一代師表』葉企孫說,學習好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科學家,關鍵在於是不是具有創造性。他從不主張學生多做習題,他的考試不喜歡用統一試卷。當看到有學生不聽他講課,低頭看書,卻能在提問環節對答如流時,他說:『既然都能看懂教材,還來聽我的課不是浪費時間嗎?』這個學生就是李政道。19歲時,他被葉企孫破格推薦赴美,11年後,他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清華主張通識教育、全人格教育。在淘汰率很高的物理系,朱光亞仍然選了朱自清先生的課,從未缺課;戰火紛飛的西南聯大時期,鄧稼先、楊振寧在跑警報的洞子裏切磋詩詞歌賦;甚至,體育一直被列為清華學子的必修課,不及格不得畢業……自由的學術空氣,為學與為人教化的相得益彰,歷經百年,今天的清華依然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傳統不滅。 走進新中國,清華大學經歷了從『文、法、理、工、農並舉』到單一的工科學校,進而重構文理、邁向世界一流的調整、恢復,儘管路途漫長、曲折,但是代代清華人砥礪前行、奮鬥不息,水木清華的百年積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人文日新』,清華大學依然求新;『行勝於言』,清華大學永遠實幹。 新時代,清華大學創造出更加鮮活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經驗、傳統。學習好、政治覺悟高的青年學生,在清華有了另一個身份――政治輔導員,『一個肩膀挑政治擔子,一個肩膀挑業務擔子』,清華大學老校長蔣南翔形象地稱之為『雙肩挑』。還有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的教育理念,『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響亮口號……這些樸實的話語深深紮根於今天的清華園,融入每一個清華人的血液,支撐他們成為屹立於時代的興業之才、治國棟樑。 四 清華園永遠涌動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曾經,每一個生機盎然的早晨,清華學子都會在清脆的起床鐘聲中開始新的一天;每一個歡快充實的傍晚,『同學們,課外鍛煉時間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參加體育鍛煉,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提醒都會將操場攪動得熱血沸騰。 清華,淳樸嚴謹的學風綿延不絕。老清華,睡懶覺者要被罰,課餘時間學生們都在圖書館『開礦』;新清華,匆匆的腳步是趕着去教室佔座,甚至,『要是想在圖書館搶到個看書的座位,天不亮就得去』。周末晚上10點多,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讓人不免驚訝:怎麼這麼多人?是散電影了嗎?清華人答:不是散電影,是散自習。 『嚴謹、勤奮、求實、創新』,這八個字鐫刻在清華大學使用率最高的一座教學樓外牆,走過百年,打在每個清華人心裏的烙印似一種無聲的力量時時提醒他們,那是清華的精神。 對清華歷史多有探究的原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曾經說,災難所激發起來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於整個清華歷史。他認為,這其中最感人的兩段,一是抗戰中,烽煙炮火中弦歌不輟,當時三校(清華、北大、南開)合辦的西南聯大創造了史詩般的輝煌;另一段則是『文革』之後,在『連洋人的屁股都看不見了』的情況下,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奮起直追,不僅迅速撫平了十年動亂的創傷,而且創造了新的輝煌。 對於清華校訓中的另一句『厚德載物』,他說,清華人具有如大地般博大、寬厚的胸懷。 清華主樓的台階上鑲嵌着一塊大理石條,這是1977級1017名同學給母校留下的紀念,『默默奉獻,做祖國建設的鋪路石』,石階承載着他們青春的誓言。20年後重回母校,他們發出莊嚴的『世紀宣言』:『我們高舉起「從我做起」的旗幟,我們用行動實現着「從現在做起」的諾言……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決定了我們的命運與祖國緊密相連,決定了我們奮鬥不懈而又甘作鋪墊……這是我們對母校樸素的情感,是我們對人生坦白的襟懷。與大地母親在一起,用厚重的德行把永恆的萬物承載。』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於言』,『愛國奉獻,追求卓越』,清華精神在代代學子中承繼、踐行。張光斗,我國水利水電工程一代宗師,以年屆九旬之軀爬上三峽工程40多米高的腳手架,為的是獲得導流底孔施工質量的第一手材料;施一公,前途無量的結構生物學家,放棄海外『大好前程』,毅然回到清華,只為『培養一批人才,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作一些貢獻』。他說,『有誰不愛自己的母親呢?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 還有迴蕩在清華園裏的錚錚誓言――『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清華學子將自己的事業征途與國家的建設需要緊緊相連。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永遠是清華學子人生選擇的座右銘。 清華是什麼?對於清華學子,只有一種情感――『愛』。 季羨林說『回憶清華園就像回憶母親』;王淦昌說她是『清華天堂』;史學家何炳棣說『如果我今生曾進過「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清華園』;施一公說,『回到清華,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動。當你有理想,心情愉快的時候,就覺得特別有勁。』更多的清華人說,『清華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永遠不可能改變,誰也不想改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