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始,本報在突出位置開設了『高校學報出路何在』專欄。迄今爲止,該欄目共刊發了8篇有關高校學報改革和發展的文章,受到讀者廣泛關注。爲了將該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本報邀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司長王國慶、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徐維凡以及1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光明日報社,共同探討高校學報的改革思路,力求爲我國高校學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鑑。 本報總編輯胡占凡在致辭中說,目前高校已經成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創新主體,其研究人員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4/5,研究成果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85%以上。高校學報作爲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推動和彰顯中國學術交流和創新的公共平台作用,擴大我國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希望通過各位專家的深入探討,集納智謀良策,進一步推動大學學報的改革與發展。 與會學者認爲,近年來我國學報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實施『名刊工程』以來,學報爲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應當看到,高校學報在推動學術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高校學報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現象,『千刊一面』、低水平重複的問題比較突出,這在整體上影響了我國學術期刊的水平。因此,對傳統高校學報加以改革,使其爲學術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乃是當務之急。 學者們指出,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爲何會出現這些問題,以便找准『病因』,更好地『對症下藥』。事實上,高校學報所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目前學術評價機制的一個縮影,是科研體制的一個整體反映,涉因甚深。要想加以解決,其根本在於有關主管部門與高校從制度和政策層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學者們表示,對於高校學報,目前最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專業化』或『綜合性』辦刊方向問題,而且要提高學報的整體學術水平,塑造各種刊物的學術個性和文化特徵。這需要通過配備職業化的編輯人員,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評估體系,設置特色欄目、品牌欄目等諸多技術手段來實現,從而改變目前編輯模式趨同、欄目設置趨同等問題。 學者們認爲,高校學報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期望通過暴風驟雨式的人爲推動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對於高校學報改革的推進,需要我們在遵循學術研究自身規律以及學術期刊辦刊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討論和反覆論證,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循序漸進地爲高校學報的改革和發展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座談會由本報副總編輯李春林主持。出席座談會的專家有:【新華文摘】原總編輯張耀銘、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鑒傳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楊善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劉孝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張宇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聶錦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副主編武京閩、中國期刊研究所所長李頻、【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仲偉民、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董慧凝副教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