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攝於去年春天的照片(局部)被做成了油畫效果,蘇東海很喜歡。
新國博頂層餐廳效果圖(局部) (資料圖片) 採訪嘉賓:蘇東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本報記者:李 韻 【嘉賓小傳】 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做過地下工作,參加過抗美援朝,轉業後成為新中國博物館事業首批研究員之一,曾擔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現為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成員。 他致力於博物館哲學的研究和博物館的發展研究。在中外交流中堅持『和而不同』的學術立場。1986年開始在中國傳播和實踐國際生態博物館思想,被稱為『中國生態博物館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ecomuseums)。 【溫馨提示】 因有重大活動,國博 前門大街12號,是北京市一幢普通的居民樓。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博物館專家蘇東海就住在這裏。居室面積不大,甚至顯得擁擠。但蘇東海喜歡,因為客廳有一扇側窗,從那裏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工作了一輩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84歲高齡的蘇東海不久前摔壞了腿,正在恢復期間,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對新國博的關注。記者打電話聯繫採訪時,他的夫人說:『他到單位去了。』 浸潤在春日下午的陽光中,就在那間看得見國博的客廳,話題就從這扇窗戶開始。 記者:國博改擴建期間,您天天都透過這扇窗戶眺望嗎? 蘇東海:是啊。以前上班,我Q着就去了。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了,就從窗戶望一望。不管怎麼說,我在那兒幹了一輩子,現在還忝任館裏的學術委員,怎麼能不關心呢。 記者:可以說,您是親眼看着新國博誕生的。 新國博是國家文化發展的縮影 記者:當年,您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工作,任陳列部主任;如今,您又見證了新國博的誕生。作為一個老國博,您認為新國博的誕生對整個國家的文化建設意味着什麼? 蘇東海:新國博是『十一五』期間最大的文化工程,是國家把文化建設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具體表現。 記者:為什麼這麼說? 蘇東海:這個問題必須放在中國的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大背景中來看。 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中國最初的博物館誕生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創辦目的就是開發民智,救亡圖強,教育成為它天然的使命。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是第二個時期,那時候我們學蘇聯,博物館的建築和發展都採用蘇聯的模式,意識形態很強,為革命服務,博物館被賦予了很多政治使命。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30餘年是第三個階段。隨着改革開放,中國博物館數量突飛猛進,新建了大批歷史類博物館和紀念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博物館的現代化成為趨勢,眾多博物館都在提高質量方面下功夫;新世紀以來,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框架內,博物館事業蒸蒸日上。 記者:『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蘇東海:對。2003年2月,原來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立了國博。這個變化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且是在辦館理念上有了新的變化。 新世紀以來,中央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文化被提升到『軟實力』的高度,備受重視。改擴建後的新國博,既是國家現有『軟實力』的體現,也被寄予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厚望。 記者:新國博是咱們國家的一張文化名片。 新國博彌補了中國博物館界的世紀遺憾 記者:作為曾經工作在博物館一線、又長期從事博物館研究的學者,您認為新國博對於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蘇東海:大館發展的方向往往是這個國家博物館發展的風向標。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國家』命名的博物館,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種標杆的責任。 記者:那麼,新國博的發展方向,有什麼值得推薦或借鑑的? 蘇東海:新國博的辦館理念彌補了我的世紀遺憾。 記者:『世紀遺憾』? 蘇東海:1999年,我寫了一篇【立於世界高度 鳥瞰中國博物館】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後部分,我寫了20世紀中國博物館的兩點世紀遺憾。一是100年來中國博物館美學的缺失;二是中國博物館世界文化的缺少。 記者:您為什麼這麼說? 蘇東海:20世紀初,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者蔡元培,多次介紹西方博物館的審美價值,但未引起社會重視,因為社會的注意力在於博物館的教育價值。遺憾的是本世紀我們對博物館美學的研究和美育實踐做得太少了。改革開放後,不光博物館包括學校美育在內,美的缺失狀態還沒有根本改觀。 國博的呂章申館長提出新國博『歷史與藝術並重』的發展方向,從歷史專題類博物館調整為歷史、藝術類的綜合性博物館的定性,我十分贊同。因為美的奉獻是博物館最原始的職能,是博物館文化魅力的源泉。國家博物館帶頭提升博物館的藝術價值,我認為對提高博物館的質量、深化博物館的改革是有啟發意義的。 記者:在國外的博物館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精品,而在國內卻看不到外國的文化精品,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蘇東海:是的。而新國博要從展示單一的中國文化向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發展,這化解了我的第二個世紀遺憾。這種遺憾是殖民時代造成的,是不可抹去的歷史遺憾。然而歷史向前發展了,20世紀末期興起的文化多元化浪潮,滌盪着舊的殖民文化的惡果,衝擊着新的文化霸權的橫行。博物館是文化多樣性的天然平台,我國博物館界開始引進西方文明的展覽。 記者:我知道很多大博物館,像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還有上海、浙江等館都在以交換展覽的方式引進國外的展覽。 蘇東海:這確實是一種趨勢。 這次新國博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做這件事,動作很大。要常設亞洲廳、非洲廳、歐洲廳、美洲廳等,觀眾將可以常年看到多元化的文化展出。 記者: 蘇東海:接着準備推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展,同時在羅馬的威尼斯宮也有一個常設的600平方米的中國展廳,從而把中外文化交流推向常設化。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系列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戰略構想及其實現,對我國博物館更加開放的改革,更加順應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應該是有方向性啟示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