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報改革要推動中國特色學術創新――學界三議高校學報改革發展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4-12 00:00|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307| 評論: 0|原作者: 薄潔萍|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學者和辦刊人對高校學報出路問題所表現出的熱切而持續的關注令我們感動,諸多讀者希望進一步展開更為廣泛的討論。鑑於此,我們再次集納部分學者的真知灼見呈給讀者。 胡鞍鋼 ( 清華大學 ...

學者和辦刊人對高校學報出路問題所表現出的熱切而持續的關注令我們感動,諸多讀者希望進一步展開更為廣泛的討論。鑑於此,我們再次集納部分學者的真知灼見呈給讀者。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高校學報改革路在何方?我們從中國學術創新之路這個角度來討論可能更有意義,也能夠更為清楚地看到前進的方向。從長遠的未來看,中國最有可能成為當代世界多元學術、文化及文明的最大創新平台,我把它視為21世紀中國對人類發展三大貢獻的『文化貢獻』(其他兩大貢獻是『綠色貢獻』與『知識貢獻』)。這既為高校社科學報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了重大的時代命題。高校社科學報要能夠充分反映時代思想、理念、智慧創新,主動引領社會學術思潮和學術導向,積極影響重大公共政策,強有力地對外發出『中國聲音』、介紹『中國案例』。

與更加專業化的社科學術刊物相比,高校社科類學報大部分內容是關於中國文史哲研究,這不但是中國高校社科學報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學術研究的獨特優勢。中國人文科學特別是中國文史哲就應該成為世界學術的『青藏高原』。為此,高校社科學報要成為反映中華文化復興的學術創新、學術資源、學術競爭的重要平台。為了改變傳統的『自話自說』,加強與國際學術界或同行的對話,可選編精品的文史哲論文翻譯成英文或其他外文作為專刊出版,對外發行。

高校聯合辦專業期刊是一種在綜合集成基礎上的創新。我建議,目前先集中精力辦好10種專業刊,待時機成熟後再陸續創辦其他專業刊。各專業刊也要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例如探索中國道路、中國發展、中國轉型、中國影響、中國政策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通過引入審稿制、約稿制相結合等機制改革,辦成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的學術期刊,成為聯繫海內外學者的重要紐帶。

邵漢明(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不可否認,當前的綜合性雜誌過多,且存在千篇一律、千刊一貌、千文一調的弊端,大部分雜誌的專業化轉向勢在必然。但是,我們不能把學術雜誌的專業化發展趨勢理解為可以完全取消綜合性雜誌。雖然學科細化要求雜誌的專業化發展,但是學科發展的另一個趨勢是共同問題的多學科思考及跨學科研究,這就需要多學科之間的共同努力。而以發表多學科文章為特徵的綜合性雜誌的存在,就顯得尤其必要。而且,綜合性雜誌如果一窩蜂地走專業化道路,勢必會造成大量的重複,從綜合性的千刊一貌走向專業化的萬刊同調。

由此,科學把握學術雜誌的專業化趨勢、精心打造優質的綜合性雜誌的高端平台,應該是目前學術雜誌發展的一個總體原則和方向。

袁玉立(【學術界】主編):高校社科學報的專業化傾向是對於學報過度綜合性缺陷的克服與補救,但這只是糾正與提高我國大學學報總體學術質量低下的一種嘗試,且只是一種策略性探討。問題的本質在於,我國高校社科學報學術質量的整體提高,關鍵取決於高校科研製度的創新:這種制度創新的導向是否體現了論文自身的學術質量,是否貫徹了『去行政化』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是否尊重了學術人的精神勞動成果。只有在全社會把學術當做一個民族的靈魂,把學報當做一個國家的公共產品時,讓堪稱學術人的辦刊人去辦學報,學報的學術質量才可能提高。如果只是把學報當做文化市場的一個行業,當做實現就業的一個崗位或一種職業,把學報中的論文看做『評職稱』、『升學位』、『結課題』的一種手段,那麼學報的前途和去向自然令人擔憂。

錢榮貴(南通大學【廉政文化研究】執行主編):10多年前,我曾提出『專題化是高校學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近讀【光明日報】『高校學報出路何在』系列報道,再次讓我陷入沉思:當下高校學報問題何在?體制改革難在何處?理想格局又該是什麼樣的?

學報質量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總體科研水平決定的。當下,論文產出與發表總體上處於『供需兩旺』的狀況,高校社科學報不是缺少稿源,而是缺少優質稿源。目前的期刊評價體系導致了學術資源的分配不公,85%的學報優質稿源日漸稀少,學術質量當然難以保證。學報改革『知易行難』,難就難在條塊分割和利益衝突,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的是宏觀層面的整體聯動。當前,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方興未艾,出版管理部門應該下更大決心,抓住機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實行整體聯動。高校學報也應未雨綢繆,積極尋求出路。我想,這不僅僅是高校學報和期刊業的發展問題,也事關我國學術事業的繁榮。

范春萍(北京理工大學學術期刊辦公室副主任):近日,【光明日報】專題探討高校社科學報的困境和出路問題,非常好,許多觀點也非常有代表性和建設性。其實中國學術期刊絕不只是高校社科學報出現了問題,非常希望【光明日報】的這個討論能擴展到所有國內學術期刊的視野,上升到國家發展的層面,吸引更多人參與,把問題討論得透徹一些,對解決問題形成一種推動,也為解決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科技繁榮、學術繁榮應該有學術期刊繁榮這個環節。不可想象,一個強國的第一流學術成果都發表在別國的學術期刊上。國家投入巨額科研經費,出一些成果,研究者花高額發表費發表到國外的期刊上,第一時間被國外研究者借鑑和引用,推動別國的科技再發展。然後我們再花高額代價買回國外的數據庫,供國內學習和研究者參考引用。而且,按照現在的行業規則,以別國語言發表後,就不能再以本國的母語發表了,如果你翻譯成中文再發表,就侵犯了第一發表期刊的知識產權。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從科學技術到人文社科的整個學術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國內作為學術成果發表和交流平台的學術期刊卻被邊緣化了,甚至在一些層次上荒蕪了,形成惡性循環:學者們越抱怨國內學刊水平低、影響因子低,越花高額代價把辛苦做出的有原創性、有被引用潛質的成果發表到國外去,國內學刊的水平就越低,影響因子越難於提升。

從惡性循環到良性循環需要一個轉折點,只有從戰略的高度上去認識,從整體上研究,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國內的辦刊環境改善了,學刊健康發展了,才能逐漸提高水平,吸引更多高水平來稿,甚至國外的高水平來稿。總有一天,我們的期刊也能走出國門,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期刊。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