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周海嬰。中新社發武仲林 攝 魯迅惟一的兒子周海嬰 名人之子的苦惱:不想活在魯迅光環中 一般人知道周海嬰,只曉得他是大文豪魯迅的兒子,對其本人在科技、攝影等領域的建樹,卻了解不多。周海嬰一生都試圖走出自己的路,但『魯迅』之名太過耀眼,以至於到周海嬰去世,新聞媒體還以習慣性在其名之前冠以『魯迅之子』。 魯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嬰年僅7歲。坎坷的經歷、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處事格外小心謹慎。他回憶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同學可以打橋牌、跳交誼舞,他出於好奇,偶爾走去觀看,就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什麼『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 作為名人之後,周海嬰對於長久以來人們習慣將他的一切與父親魯迅相聯繫很無奈。他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不願意在父親的光環下生活。 『我們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績,去贏得社會的承認』,周海嬰說。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周海嬰依然喜歡默默無聞、淡泊名利地工作與生活。 儘管不想借父親之名,但作為魯迅僅有的一個兒子,周海嬰還是做了不少與紀念、研究魯迅相關的工作。他本人曾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等書。2010年,【魯迅回憶錄】手稿本得以完整面世,周海嬰是該書的主編。他透露,那時的版本是『媽媽執筆,集體創作,上級拍板 』的,有不少違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動的『左』的痕跡。而真正能夠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就是媽媽被『創作組』改動前的『手稿本』。 不做空頭文學家 一生研究無線電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魯迅在遺囑中『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這一教誨始終貫穿於周海嬰的一生。他的啟蒙教育一向順其自然,不被強迫。小時候,他很喜歡一種叫積鐵成像(也叫小小設計師)的玩具。這是一盒用各種金屬零件組成的玩具。他用這些零件學會了組裝小火車、起重機,裝好了再拆,拆了又裝,魯迅總是在一旁鼓勵他。魯迅去世後,周海嬰用自己儲蓄多年的壓歲錢交納學費,報考南洋無線電夜校,1952年考進北大物理系後開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終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他曾擔任過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一直從事廣播電視規劃工作。 周海嬰從事無線電事業長達55年以上,家中擺滿了所獲的各類榮譽證書。 『准攝影家』第一架照相機是借來的 如果不是2009年的【鏡匣人間――周海嬰80攝影展】,知道周海嬰熱愛攝影的人恐怕會更少些。有人評論說,能夠數出他的攝影成就的人,幾乎都是攝影圈內人。所以,他總是稱自己是『准攝影家』。 周海嬰在回憶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機時說:『有一天母親比較富裕的朋友借給我一隻小方木匣鏡箱,由此我正式開始學習攝影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只有一架照相機。他雖然用過不少機型,但手裡總是只有正在使用的一架。 對於兒子痴迷於攝影,母親許廣平非常支持。周海嬰拍的早期照片都用幾本厚厚的黑卡紙老式相冊珍藏着,都是許廣平幫兒子細心粘貼的,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許廣平還為海嬰的初學攝影簿親筆題字:『雪痕鴻爪』、『大地蹄痕』。 1948年,許廣平還將買防寒衣服的錢省下來,給孩子買了台照相機和20個膠捲。這架相機,周海嬰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2009年10月到11月,一生熱愛攝影的周海嬰,在他八十歲生日之際,舉辦了一次個人攝影展。人們在這次展覽上,看到了1948年郭沫若、侯外廬、宦鄉等民主人士搭乘『華中輪』海船,從香港前往東北解放區,到瀋陽後又留下迎接『新政協』的歷史瞬間。周海嬰拍攝的【華中輪抵達東北解放區(丹東)】、【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的召開(瀋陽鐵路賓館)】、【黃炎培在火車上致詞(火車上)】等照片被攝影界稱為:見證這段歷史的『孤本』。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