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和以往不一樣的資助,以前我每次去報銷時都飽受煎熬,一張張發票進行審查,這次直接把錢打到我們的卡裏,感覺生命有了尊嚴。』 這50位青年學者獲得了『復旦大學人文基金青年學者科研激勵計劃』的資助,平均每人每年6萬元。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楊志剛介紹,復旦大學人文基金是由復旦大學和光華教育基金會共同出資6000萬元人民幣(分5年,每年1200萬元)設立的,主要目的就是重點扶持人文學科發展,給人文學者特殊的資助,改善目前人文學科經費短缺、資助渠道狹窄的狀況。其中,有1500萬元是用來獎勵傑出青年學者的。 對於一名理工科學者來說,6萬元並不算太多,人文學科則不然。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董少新將這筆錢稱為『雪中送炭』。 單本書超過1000元就不能報銷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陳劍對學校的財務報銷制度頗有微詞。他自詡為書齋中人,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買書、藏書,然而,學校對教師購書報銷有諸多規定。如果單本價格超過500元,需要登記,送到圖書館編目後再取回來;單本若超過1000元,就不能用發票報銷。 而對於陳劍的研究領域來說,許多專業書籍都是善本、珍本影印本,動輒以千元、萬元為單位,低於500元的很少。所以,每當買到新的材料,大家迫不及待要看時,卻得先送去編目,『效率再高也會耽誤看材料,我們搞文史哲的,把書視為生命,這樣就是浪費生命。』 發票報銷制度讓不少愛書如命的人文學者們『深惡痛絕』,『學校這次為我們着想,在基金下撥方面省卻了報銷等種種讓人討厭的做法,給我們相應比較靈活的支配使用權』。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副教授盧麗安覺得『特別貼心』。 圖書館買本書可能要花上一年時間 和很多同事一樣,復旦大學 張巍從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國外接受的教育。國外著名大學都有一流的圖書館、有效的採購辦法和流通機制,各種圖書都能夠事先在圖書館的架上看到,先翻一翻,就不會浪費經費再去買書了。 然而,張巍發現,現在學校和系裏的圖書館雖有專門撥款,但書籍仍非常欠缺,採購周期也頗為漫長,『從我對書產生興趣,到能夠拿到手裏閱讀為止,往往要經過一年之久,當初的熱情已喪失殆盡。』 張巍對圖書館的硬件也很不滿,由於條件不夠好,自己的學生都常說圖書館的環境不適合他們在那裏苦讀,他也很難鼓勵學生整天待在圖書館裏。 在德國留過學,現在也負責一間小小資料室的外文學院副教授劉煒也有同樣的感受,『在德國上學時,去圖書館讀書是一件會被幸福感淹沒的事情,而現在的學校圖書館硬件、軟件都非常欠缺。』 『對於搞西學的人來說,這方面的需要比搞國學的更加突出,特別是西方圖書都非常貴。』擔任歷史系圖書館諮詢委員的張巍一直在呼籲關注圖書館建設,希望能在人文基金中撥出專款,為圖書館建設投入更多努力,『圖書館真的需要再好好改善一下,在各個方面朝國際一流圖書館的目標邁進。』 高房價阻礙『青椒』學術之路 『面對上海的高房價,對更年輕的、沒有房子的青年人文學者來說,敢於待下來做人文學問是很艱難的事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鄒詩鵬認為,在上海,人文學科正面臨着新的問題,人才發展面臨挑戰。『人文學科和別的學科不一樣,學者的興趣和事業高度一致,能夠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但生存環境卻不允許你做;從而使很多有前途的年輕人,因為高房價而不得不放棄人文專業,轉入其他二三線城市。』 被復旦大學從北京大學『挖』過來的 陳劍呼籲,政策應考慮向更為年輕的、真正的『青椒』(青年教師)傾斜,特別是本土、本校培養的人才,『要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覺得學校重視他們,而不是處於被忽略、自生自滅的狀態。否則如果在學術上有成就,別的學校來挖他,他很快就走了,對學校沒有任何感情。』 大學要承擔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 對這些建言,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楊志剛也透露,在此次基金的評選中,要求是50歲以下,但有好幾個45歲以上的老師,如中文系的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則透露,為了表示對人文學科的重視,復旦大學獲得的『985』三期經費中,投入人文學科的比例將從『985』二期的6%提高到18%,總額度將是原來的6.5倍。低收入青年教師的崗位津貼也將大幅提高,『我們充分理解青年教師的生活負擔,青年教師的收入提升幅度會超過平均增幅,並向低收入者傾斜,收入越低提高越多。』 『這仍然不夠,即使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青年教師的收入仍然少得可憐,住房問題等還是在研究中。』楊玉良還透露,復旦大學將實現對院系的分類管理,根本改變教師的考核方式,把教師考核權利下放到院系,『如果讓理科的人考核文科的人到底做得好不好,很多理科教師看不懂文科文章,以為是東抄一段西抄一段,其實文科文章比一些所謂的SCI文章要難寫得多。』 楊玉良表示,大學現在對學生的培養,要着眼於與20年以後中國的國際地位相匹配。這就要求大學認真思考,自己培養的學生是否具備應有的人文情懷和氣質。他認為,增加國際交流尤其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交流是解決國家間認知障礙最有效的方法。 楊玉良提出,應該讓大學來承擔向世界解讀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在全球視野下建立一個宏大的中華文化發展戰略,從而把中國人的觀點、視角和建議告訴世界。這不是要輸出思想和主義,但是要讓外國人了解和理解我們,不讓別人來誤解中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永遠不可能成為強國。而這批人應該是在一個國家最優秀的大學裏產生的。』楊玉良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