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報出路何在』系列報導在本報刊登後,引起了網友尤其是知識分子網友對高校學報的深刻思考。高校學報『全、散、小、弱』的現狀令人心痛,但也堅定了高校將學報做大做強的信心和目標。 未來,能否突破高校學報發展的瓶頸,將學報做強、做專,甚至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此問題,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討論高校學報遇到的問題並積極建言獻策。我們選取了部分精彩評論,摘錄如下: 潘德東(光明網友):從刊物定位來看,高校學報基本上是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也不分什麼專業,完全是跨界組合。由於中國高校千校一面,更助推了高校學報也千校一面、千報一面。要找一張獨到的、獨家的特色學報面孔,恐怕比找一篇沒有抄襲的論文還苦、還難。從經營運行來看,高校學報只是一個發表論文的機器,一些高校領導和關係戶優先開採學報資源,通過這條內部生產線,實現論文的流水發表。而發表論文的目的,也不是爲了搞研究,而是爲了評職稱。這也是版面費、潛規則盛行的一個源頭。 因此,高校學報必須打破體制壁壘,引入競爭,重新洗牌,回歸學術、學問、學者的根本。『學』,才是出路,才是正路。 陸燕青(光明網友):教育部名刊工程提出了『專、特、大、強』的發展目標。然而,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大而全』的翻版。比如某些地區不顧自身條件,將學科性大學改編成爲綜合性大學,不僅沒有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反而減弱了自己特色學科、專長學科的聲望。高校學報同樣如此,學校的基礎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盲目追風、跟風,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大多數高校學報的方向是不是應該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在此基礎上再謀求做強、做大? Subatman(光明網友):高校學報應以創新的思維、開放的心態來迎接挑戰和變革。不要拋開原有的期刊,要打造『互動』,直至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完全融合。用多者的力量培育屬於自己的新的傳播平台,使學報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更爲明顯,亦可以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 一枚圖書館員王梅(新浪微博):在來自於集體力量的『一概不予承認』的機制的催動下,學術創新的路子愈走愈窄,而真正有水準的學術性大論文卻不甚多見,而現在不少高校的學報里和不少社會上的學術刊物里,一些看似是學術論文的論文,其實都是一些低水平重複之作而已。 正如網友所說,沒人喜歡看『千人一面』的學報,所以充分發揮每個高校的特色,在融合中尋找學報的定位,才能穩步提高學報質量,走出發展困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