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跑關係、搶項目,忙於寫文章,片面追求SCI、影響因子,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曝光……針對當前科研領域的不良現象,前來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開出處方,呼籲從課題立項、成果評審、評價方式、經費分配等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我國科研體系強身祛病,遠離功利和浮躁。 處方一:科學立項,分好用好每一分科研經費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葛均波說:『近年來,國家對各類科研經費的投入呈直線上升趨勢,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經費2009年度為70億元,2010年度為96億元,2011年將達到120億元。還有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教育科學研究經費等,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投入仍然偏少,但是各類科研經費已經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是,實事求是地分析,國家的巨額科研經費投入效果還不那麼理想。如果不能夠儘快解決「功利病」,必將損害科技創新和發展,影響我國在關鍵歷史時期發展的後勁。』 『科研經費是廣大納稅人的錢,我們要分好用好每一分錢。』葛均波坦言:當前部分課題立項中存在權力尋租和利益交易現象,根據【中國科技體制與政策】項目諮詢組對中科院院士、科研單位的負責人和普通科研人員的調查顯示,由於科研管理體制缺乏真正的學術評價,一些專家評審流於形式,從而滋生出一系列的偽科學怪現象:托人情、跑關係、送禮,學 術會議成為變相公關活動,提前做好評審專家工作,或者事後延期回報評審專家。很多科研工作者因為忙於跑關係、做申請,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深入課題研究。『要想獲得項目,與其努力做出好的研究,還不如與管理機構和評審專家搞關係,這種思想會嚴重腐蝕我國的科技界!』 『大家各顯神通爭搶項目,導致的是項目低水平重複嚴重、經費浪費嚴重。』全國人大代表 葛均波委員建議,儘快完善科研經費的『評審』、『資金管理』、『結果監管』體制;建設公平透明的科研項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同行能夠相互了解獲得國家支助的科研項目的情況,發揮群眾監督的民主管理作用,杜絕暗箱操作,權力尋租等科研腐敗現象滋生;加強科技人員學術道德教育,加強誠信制度化管理。 處方二:科研評價不能唯SCI論文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目前我國的學術論文的數量居全球第一,但論文的平均引用率卻排在世界100名開外,必須改變我國科技評價指標體系重數量不重質量、重產出不重應用、重短期不重長遠的傾向。』全國政協委員藍閩波負責科研實驗室和裝備管理,他介紹說:『目前,科研單位和大學大多以發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作為最硬的評價標準,這種簡單化的評價機制會使學者為發表SCI論文而研究。』 他還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文、理、工學科的論文考評體系趨同,例如因基礎學科的文獻被引用的機會多於應用學科,使得生物等基礎學科的影響因子比化學工程等應用學科多近10倍。 『發表一篇影響因子很高的論文,就可以獲得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現金獎勵,在評職稱等方面更是好處明顯,這種現象在不少機構和單位存在。』全國人大代表、同濟大學 『論文的數量、影響因子、引用次數等都是重要參考因素,但並不代表全部,研究性質的不同,發表論文的情況也不同,有的科研工作者可能潛心研究多年才有成果,不能強求他在多少時間內就要發表多少篇論文;有的項目更主要成果是推出的創新產品,要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全國人大代表 事例,我們現在有的科研工作者為了論文而論文,粗製濫造甚至代寫、抄襲數據等,這些都令人痛心!』 『在發達國家,與評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辦法由政府制定,具體評價工作一般都委託給專門的屬於中介組織的評價機構,由第三方專家們去進行。』藍閩波委員補充說,『我國應該充分發揮科技組織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實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科技評價方法,讓科研人員從過度競爭的格局中解脫出來。』 處方三:完善科學正向的獎勵分配機制 『李連生事件,對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是當頭一棒,具有特別積極的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表示:在科研院所、高校等開展薪酬體制改革,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當了十幾年的教授,年薪可能只有5萬元左右,能從科研經費中按比例提取大額獎金的誘惑,使得我們的專家、教授如脫韁的野馬滿天飛,找課題、接項目,本職的工作無暇也不願去好好地開展。』他建議,科研工作者的收入和科研經費基本脫鈎,給予科研工作者固定年薪和津貼,保證他們能體面地生活、工作,創造一個潛心科研的大環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