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王先生還記得,當年自己的同學裡出了個博士後,這個名頭令他非常景仰,『我以為這應該是人生能拿到的最高學位了。』 如今, 不過,與街坊鄰居說起兒子的博士後頭銜時,他往往還能收穫不少羨慕和稱讚;但在兒子小王的心裡,這一頭銜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也已成為『就業中轉站』的代名詞。 找不到工作,就先做博士後吧 小王的師兄師姐中,有好幾位博士畢業後進入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他們的工作,與讀博時沒有太大的差別:住宿舍,在課題組做課題,每天準時到實驗室報到……一邊做科研,一邊尋覓工作機會。 不久前,一位在流動站工作了3年的師姐找到了一份教職,隨之離開;還有人則在繼續等待,等着有高校需要相關方向的教研人員。 王灝從本科起就一直就讀於一所『985』高校,專業是材料科學。對他來說,發論文不是問題,『我們專業的要求是兩篇SCI論文,影響因子總和在4以上,隨便表徵表徵、測試測試,數據改好看點,就能做出一篇新的文章來,導師幫幫忙就沒問題了。』 但是,王灝對自己的困境看得很清楚:『我們做的東西可以說沒有實際意義,也就是說,沒有與我們專業真正對口的工作。』他的本科同學大多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碩士同學『改行還來得及』,找到與專業方向相近的研發崗位也不太難,而讀到博士,『再轉行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對於像王灝這樣的理科博士生來說,多數情況下出路只有一條――當老師。然而,與博士數量大幅增加相對應的是,很多高校的教師已趨飽和,一流高校也多注重引進擁有海外博士學位的教師。如果暫時找不到單位,就只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面臨與王灝相同困境的博士生不在少數。在高校的理工科專業中,理學側重理論研究和科學培養,利於深造;工學則側重技術應用。像王灝這樣的理科生,研究的是『上游的上游』,是基本理論問題,換句話說,他學的所有知識,在任何一家企業都『用不上』。 『現在留校已經不可能,想去二類大學都很難了,不是學歷不夠,是人家根本不缺人。』吉林大學化學專業的小徐告訴記者:『因為找工作難,導師會說「要不然你留下來做幾年博士後吧」,或者是「你去××老 在湖南大學已經做了兩年博士後的劉翠(化名)透露,自己的收入每月大約在四五千元,申請到項目的話,還會有一些額外的經費,『養活自己足夠了,但當初讀本科和碩士時的同學,月薪上萬的已經很常見了。』 讀了博士,找工作反而更難了 1978年,18名學生作為我 然而,隨着博士生數量的大幅增長,博士學位似乎也越來越不值錢了,比起本科生和碩士生來,他們找工作甚至更難。高校里普遍流傳着『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順口溜。 小金8年前從一所重點大學本科畢業,輕鬆找到了一份雜誌社的工作,工作3年後,她懷着不斷『充電』的想法,辭職考上了財務管理的碩士生,並選擇了碩博連讀。沒想到的是,如今已近30歲的她,找工作卻比本科畢業時要費勁兒多了。 在屢屢碰壁後,小金終於發現,用人單位擔心她在工作不久之後就要結婚生子,即使她不斷解釋說幾年內沒有結婚的打算,對方仍願意選擇更年輕的應聘者。『女生求職本來就處於劣勢,上了年 除了年齡大,就業面相對狹窄也是造 據前段時間發布的【中 教學科研崗位畢竟是有限的,於是,博士生要想在高校謀一個教職,只能往下走,去比自己畢業院校層次低一些的高校。 武漢大學生物專業的劉寧(化名)說,自己所在專業學生多、就業難,很多博士選擇了去二流學校任教,『二流學校的待遇比一流學校要高,獨立學院則更高,甚至給配偶安排工作乃至提供住房。相比較而言,一本學校很難進,進去了也需要奮鬥很多年,只有評上副教授、教授了,才能慢慢拿項目,拿科研經費。』 網絡上有一篇很火的日誌【博士畢業的去向】,將博士生畢業去向分為7種,其中,大多數是高校任教,俗稱『青椒』。論待遇,一流學校『工資2000元以下,講師待遇,不安排配偶工作,生活滋潤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萬~4萬元』;三流高校『房屋補貼5萬~20萬元左右,越差的學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來了直接給副教授待遇,生活滋潤度勉強溫飽,年收入4萬~6萬元』;三本與四流高校『房屋補貼20萬元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稅後6萬~8萬元,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博士為副高,生活滋潤度最好』。論發展前途,『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無所有,三本與四流院校最滋潤,但是職業發展最受限。』 願意直博的人越來越少了 博士生畢業後出路不好,直接導致部分專業出現招生難,特別是願意讀直博的人開始減少。 近日,在一所『985工程』大學,記者了解到,某文科院系連續3年來,7個人的直博名額竟都只有兩三個人報名。而某工科專業的博導也透露,每年的博士招生已經成了自己的大難題,甚至需要『連哄帶騙』。究其原因,『工科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本來工作就好找,聰明能幹的學生都直接就業了;留下做科研的都不是聰明人,只有一些實在找不到出路的碩士選擇留下,或是其他較冷門專業和二三流學校的碩士前來報考。』 當問及幾名學生為何不選擇直博時,學生們給出的回答,很多都是迫於經濟壓力。 『博士太窮了。』學歷史的小張本科畢業後又碩博連讀,選擇了專業里頂尖的博導作為自己的導師。她幫導師做的事情往往是整理資料,輸入電腦,查找檔案,報酬卻是分文沒有。『沒辦法,導師好不容易才能申請到一個項目,社科基金錢少,數年的項目往往只有一二十萬,自己都不夠用,哪還會給我們發工資。』 2010年12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 孫白(化名)的專業是英語,她接到的任務往往是翻譯,價格是1000字50元。『翻譯得頭暈腦漲,但老闆的活兒又不能不接。』為了養活自己,她在外面接了不少兼職的活兒。 導師忙着拉課題 博士生成科研主力 除了就業難,博士生在讀期間的生活狀態也令很多人對讀博望而生畏。 復旦大學的博士錢易(化名)用『白天開會,晚上三陪』來形容自己的生活。除了在實驗室搞科研,她還需要幫大老闆和小老闆接待應酬,應付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打雜,報銷發票,甚至還要幫老闆帶小孩,而每個月的收入卻只有1000余元。 2010年8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周光禮出版的【中 對於學集成電 『大老闆專業拉皮條,小老闆分配任務,博士生帶着碩士生做科研』,是實驗室的運行狀態。並不是所有導師都能拿到課題,小劉說,『老師沒課題,組裡沒設備,3年沒文章,是常有的事。』因此,通常是『大老闆』搞到了課題,做不過來,如同承包工程一樣承包給『小老闆』。 對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