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用幾個關鍵詞來敘述20世紀的話,第一個關鍵詞毫無疑問和辛亥革命有極大的關係。』在近日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現代性與革命歷史敘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研討會上,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指出,辛亥革命的目標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家,但這不是簡單地重複一個舊式的國家,儘管它沒有完成這個歷史任務,但這種嘗試有很大的意義。 借用西方史學大師霍布斯鮑姆『短20世紀』的概念,汪暉認爲,中國的『短20世紀』以辛亥革命爲開端到70年代的文革終結,兩個最大的主題是革命和(帝國主義)戰爭。『帝國主義戰爭更多是延續了19世紀的邏輯發展,而革命雖然與美國革命、法國革命有連續關係,但確實提供了非常不同的東西。』 『今天當我們思考如何看待革命(尤其是中國革命)和革命遺產的問題,特別是從革命的視角來看待20世紀的時候,我們會問一個基本的問題:什麼是中國革命,中國20世紀有多少革命?』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劍鳴認爲,中國革命是很多種不同類型和性質的複數的革命。『從社會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角度來說,20世紀是一個更長的世紀,我們今天還生活在20世紀的影子當中。』李劍鳴說,在意識形態的構建上,我們今天在道德、價值的層面還沒有真正地完成任務,從民族國家的構建來說,也還面臨很多的挑戰。『所以從什麼樣的視角來思考20世紀的革命會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 今天,中國革命在所有的層面上,如社會大眾運動、執政黨提出自己的政策的時候,都需要和這個革命傳統進行磨合。汪暉認爲,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俄國和東歐,這個過程已經完全消失了』。因此,『談論20世紀的中國革命,我認爲有特殊的意義,這些也是中國革命中創新和轉化,無論革命中發生了多少悲劇性問題,但這是一個特殊的政治創新時代』。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盛嘉比較了世界近代革命的不同,指出法國革命憲政的艱辛,俄國革命令人震撼的恐怖和暴力,以及中國革命的不徹底性,『歷史學者愈來愈關注和反思美國革命的過程、結果和經驗,而意識形態往往是導致不同類型革命的一個關鍵因素』。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上海交大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劉康從『革命敘事的話語創新』的角度切入,就主流意識形態向何處去,如何創新,傳統如何與當代結合,我們如何實現新的普世價值觀的轉換等問題,提出打破GDP中心論,實現話語多軌制的構想。『用GDP式的告別革命無疑是無法持續的告別,在基層文化中產生拜金主義的後果,這種後果到今天已經令人無法容忍。』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光說。 上世紀80年代初,辛亥革命史一度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中的顯學,隨著90年代『告別革命』的思潮,趨於沉寂。隨著百年紀念的到來,辛亥革命又開始得到關注。華中師大歷史系教授朱英指出,從80年代至今,辛亥革命研究還沒有出現像美國那樣的重寫革命史現象。『近30年來,針對辛亥革命中很多具體問題,新觀點層出不窮,有新領域的開拓和新視角的切入,有很大的進展。祖國大陸的辛亥革命的敘事已達到頂峰,但在整體性建構方面還比較欠缺。』 此次研討會由廈門大學主辦,該校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在致辭中提到辛亥革命時期流行的一句話:廣東人革命,湖南人打仗,福建人出錢,浙江人做官。『革命不光是放大炮和炸彈,還需要金錢來支撐,福建人當年對革命的貢獻很大。這也不失爲一個很好的研究視角。』 【中華讀書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