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部委員周叔蓮委託其夫人參會,她還帶來一本珍藏的1947年出版的錢鍾書【圍城】第一版舊書。 本報通訊員 王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武寅來了,全國政協委員葉廷芳來了,學部委員何齡修、周弘來了,學者於沛也來了……這些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界赫赫有名的學者, 社科書店在北京貢院東街深深的巷子裡。貼在門前的一張大紅紙上,寫著百名優秀讀者的名字。這樣的光榮榜幾天前也貼在了社科院食堂的大門口。整日忙於讀書、寫書的學者們簇擁榜前尋找自己的名字,一時成爲社科院冬日裡的一景。 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的社科書店,最早設在北京大學的三角地,只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一個小書攤。三十年來,幾易其址,但服務學子、服務科研、服務學者的初衷經久彌堅,社科院的學者們都稱它爲『後書房』。此次,70多歲的書店經理黃德志帶著幾名員工『燕子銜泥』似的把書店搬到了貢院東街。對學者們數十年的支持,黃德志把『感激放在心裡』,評選優秀讀者是她內心感激的表達。 『讀書是一個人生命的組成部分。呼吸、吃飯是生理需要,讀書是精神需要,不可或缺。要讀好書。現在信息大爆炸知識大爆炸,書多得讀不過來,讀書還是要有選擇,否則,壞書越讀品位越低。讀書要對比,各種流派、觀點對比、鑑別,在鑑別中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讀書爲了用。吳冠中先生說,人生有兩條路,一條小路,愉人愉己;一條大路,震撼人心。一百個齊白石也趕不上一個魯迅。這話讓我震撼。一個思想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優秀讀者代表李慎明發言時說。 『讀書、寫書不僅是學者的職業,更是嗜好。我每天的工作是拿起文件與書本。拿起文件,是沉甸甸的感覺,拿起書本,是一種享受……爲了這小小的書店,黃經理操碎了心,不易啊。年終歲尾,各位學者這樣忙,還來開這代表大會,說明黃經理的感召力,是不是?』學者們用掌聲應和了武寅的提問。 學部委員周叔蓮因事未能出席代表大會,請夫人彭先生代勞參加會議。『周叔蓮愛書。70年前,他讀書讀到廢寢忘食,母親又心疼又氣,把書撕了,可他,把撕破的書拼起來接著讀。』接著彭先生拿出了特地帶來的一本書,是1947年版的第一版【圍城】。『1948年,周叔蓮在上海考大學。就在四川北路的書攤上,用每天趕考路過的時間,把30萬字的【圍城】讀完了。1969年,要去幹校,很多學者把家裡的書拿出來賣。周叔蓮看到呂叔湘老先生拿著自家的【圍城】、【四世同堂】要處理,就向呂先生開了口。呂先生把它們送給了周叔蓮。可惜,這本書的扉頁沒有了。』彭先生的故事讓人感動。『建外高樓大廈林立,沒有一個書店,社科書店應有一個醒目的標誌;現在一本書托在手上,像托著一塊磚頭,累得手臂疼,印書裝幀、用紙都應想著讀者的需要;書店書的分類,要做改進,書的排列,要方便讀者選書……』彭先生一條一條轉達著周叔蓮先生的意見。 在社科院工作了10年的張冠梓,是讀者,也是買書人,還是作者,去年,爲他的新作【哈佛看中國】在社科書店舉行了『貢院學人沙龍』。他說,十年中,他在社科院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食堂和書店。書店,爲蓬勃發展的社科院增加了一個新的亮色。 讀書,寫書,愛書,大學者們在小書店裡談著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其樂融融。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