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門,冬日裡的山西省作家協會宿舍,靜謐依舊。最後一座小樓前,立滿潔白的花圈,一副副輓聯低垂。 『山藥蛋派』5位主將之一、人民作家胡正,因病醫治無效,於 三三兩兩,不時有人前來,有時會突然忙碌一會兒,但所有人都輕聲細語,仿佛生怕打擾了院主人胡正讀書、寫作的氛圍。
『垂範永在唯闔家痛悼,悲淚滂沱流不盡;精神不殞與大塊長存,追思綿延邈千秋。』張石山爲恩師撰寫的輓聯,懸於胡老家中正廳。 老鄰居來了,老同事來了,老朋友來了,梁楓、韓石山、段杏綿……與朋友道別,與恩師分手。 『大約是1942年吧,在延安開會。有一頓吃湯麵,誰都想多吃兩碗,可是湯太燙,大家都吃不快,唯有胡正一人連吃六七碗。後來才知道他將碗底掏個小洞,不喝湯,只吃麵。』回到家中的張石山,依然難忘恩師音容笑貌。段杏綿憶起1950年在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里的學習情形:『那時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學習結束後,他把榆次縣張慶村當作生活基地,在五六年時間裡,寫出了一批優秀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 昨日下午4時30分,山西省副省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張平,也趕到胡老家中慰問:『家中還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解決的,儘管說。』 輕輕地,胡老告別了他熱愛的文學和人民,音容猶在。 永遠的慈父 胡果是胡正的長子,現任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在胡老4位子女中,他與父親最爲『相像』――― 都選擇將生命與文字相伴。 『對我們而言,他首先是父親,再是作家。』提及胡老,胡果未作任何思考,給出一個簡明卻堅定的答案。這一刻,唯有親情。 『慈父、慈父,還是慈父。』胡果兄妹依舊沉浸在悲痛中,用斷斷續續的語言,勾勒著胡老一生。『父親一生都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次住院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走得非常平靜、安詳。』 去年12月23日,胡老還參加了 【山西文學】創刊60周年的紀念大會。『當時父親的身體,看起來已經很虛弱了,可是我們都沒想到……』胡果沉默了幾秒鐘,『父親晚年眼睛不好,卻還是要拿著放大鏡每天看看文章。即便是80歲高齡時,仍會寫些文字懷念往事,還出版了長篇小說 【明天清明】。』 胡正逝世,『山藥蛋派』最後一位主將,告別了文壇。『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吧。』胡果輕嘆一聲,『兄弟姐妹們正在籌劃,將生活中的老照片收集整理,做個畫冊。一個關於父親的畫冊。』 懷念,只爲父親,只爲那個蒼老卻達觀的老人。本報記者 楊爾欣 辛華 胡正生平 胡正原名胡振邦,1924年 1938年9月,胡正參加晉西南犧盟會『呂梁劇社』,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40年冬隨劇社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和部隊藝術學校學習,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943年1月轉業到晉西北抗日救國聯合會文化部文藝工作團。 1949年10月,胡正隨軍南下到四川省,任重慶【新華日報】副刊組負責人,發表小說【報信】等作品。1950年12月,到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1953年夏畢業後,回到山西省文聯工作,擔任【山西文藝】主編,1956年任秘書長。 胡正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摘南瓜】、【嫩苗】、【七月古廟會】、【兩個巧媳婦】,中篇小說【雞鳴山】,長篇小說【汾水長流】等一大批作品。【汾水長流】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壇長篇小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廣大讀者中產生過極大反響,爲中國當代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2年5月,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1年出版了4卷本【胡正文集】,集中展示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和創作軌跡。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