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一路悲歡訪『絕學』――來自讀者的聲音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1-17 00:00|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486| 評論: 0|原作者: 劉小兵|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麗江一家餐廳牆上的東巴文畫 本報記者 任維東攝 『絕學』,作爲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名詞 , 學科意義上是專指幾近絕境、瀕臨滅絕的重要學問。本報『搶救和保護絕學系列報導』,從 ...

麗江一家餐廳牆上的東巴文畫 本報記者 任維東攝

『絕學』,作爲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名詞,學科意義上是專指幾近絕境、瀕臨滅絕的重要學問。本報『搶救和保護絕學系列報導』,從20101129122,陸續刊發了肖國忠的【爲文明繼『絕學』且看今朝】、柳霞的【學者說:絕學不能絕】、任維東的【東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繼續活下去】、莊電一的【西夏學:國際顯學仍有隱憂】四篇文章,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關注,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網、南方網、中國民族宗教網等眾多知名網站迅速進行了轉載,不少學者和讀者也紛紛來電來函,談感受談想法談建議,對這個系列報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那麼,這個系列報導是如何策劃的?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又經歷些什麼?我們還應爲絕學做些什麼?這些是讀者所關心的,也是報導中所較少涉及的。今天,我們就請作者和讀者來一次虛擬對話,現實回答,交流溝通,加深了解。

走出『深閨』

作爲以文化理論宣傳見長的報紙,光明日報對於喚起人們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河南讀者洪衛中:讀了『搶救和保護絕學系列報導』的文章,感覺真是如同了解一個未知世界般驚奇。說實話,沒有看到報導以前,我是根本不知道這些絕學學科的。

肖國忠(本報理論部編輯):當得知中國社科院批准立項15門絕學學科的消息後,報社領導立即指示理論部就這一主題進行關注。隨後,理論部主任迅速和學術版編輯商量後確定了報導方案,由學術版約寫、刊登相關絕學學科負責人的學術文章;由我及其他同事撰寫有關絕學報導的通訊。我在充分採訪了14門絕學學科負責人(八思巴字負責人已去世)以及中國社科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和中國社科院科研局有關同志的基礎上,編寫了【爲文明繼『絕學』且看今朝】的通訊作爲系列報導的第一篇,學術版也組織了三篇高質量的相關學術文章,分別就梵文、因明學、納西東巴文保護和傳承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呼喚『知音』

絕學,是面臨失傳的瀕危學科的統稱,多因冷僻、艱深,被人視爲畏途,不敢近染。『其實絕學早已深深地嵌入我們的文化中,其意義非比尋常,必須有人來研究。』甲骨文研究學者王宇信說。

天津讀者梁小建:看了這次關於絕學的系列報導,才知道原來絕學也不是與生活毫不相干,它不僅『告訴我們的文化血脈源頭何在』,也能『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基因是什麼』。而這些,都應歸功於那些甘於寂寞和清貧的絕學學者的辛苦研究。

柳霞(本報國內部編輯):我採訪年逾花甲的虞琴(已經離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因明學的虞愚先生的小女兒)時,她雖然很難跟我說明白什麼是因明學,但她卻清楚父親爲了因明學付出了什麼。多少次,父親爲因明學的境遇或悲啼或歡笑。因爲從事冷門學科,全家生活亦是極度清貧。八十年代全家還擠在法源寺的一間廟房裡,『到了冬天真的能透進寒風來』。虞愚罹患癌症期間,怕離開北京耽誤治學,寧可擠在十幾人同住的大病房裡。生命盡頭的虞愚經常大口吐血,可每次病情略有緩和,便又拿起書本。虞愚,還有那些從事絕學的人們,或許他們本心不求榮耀與掌聲,但是沒了他們,我們的文化會失掉多少絢爛的色彩。在我們的生活中,他們不是『大腕』,不是明星,但我們更應該用筆去記錄他們,讓世人、讓後人知道有這樣的人在默默地傳承著文化。

期待『補血』

光明網網友summerdance:搶救和保護『絕學』,不僅要傳承,還要培養人才,在全社會積極普及絕學知識,同時要創新『絕學』,發展『絕學』,這才是『絕學』延續生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莊電一(本報駐寧夏記者):作爲一名常駐西夏故地――寧夏的記者,我一直關注著西夏學的新進展,關注著西夏考古的新發現,一有新成果就給予及時而充分的報導。西夏學專家們歷經數年到俄羅斯、法國、日本等國把流失的西夏學資料拍成膠片後再影印出版,使西夏學的研究有據可查。他們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最令我感動,也成爲我工作的動力。我將繼續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西夏學,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夏學,支持西夏學!

任維東(本報駐雲南記者):關於東巴文研究使用及傳承中存在的問題我想再呼籲一下。一是需要規範東巴文的社會使用。有關部門應對旅遊市場的東巴文使用進行正確引導、監督。二是要培養東巴文化研究的複合型人才。目前掌握納西語,懂東巴文,又有計算機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還少之又少,應有計劃地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三是要加大對東巴文研究、保護和應用方面的投入。據了解,東巴文化研究院現有的音像資料,包括8個東巴儀式錄像和45盤東巴誦經錄音資料,應將這部分珍貴的資料用現有的先進技術轉存。同時,隨著能誦讀東巴經的老東巴越來越少,還應有計劃地錄製東巴經語音資料和東巴儀式的影像資料,對子孫後代負責。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