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走進』天安門廣場 創作者透露僅鑄造用銅就達17噸 ◆我專門找到了孔子嫡傳後代的照片,但令人失望,並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相。倒是馮友蘭、匡亞明身上有這種影子,特別是馮友蘭由內到外的一股儒氣,濃密豐茂的鬍鬚,匡老飽滿的天庭,這是儒家精神薰陶出來的。 ◆我的壓力很大,如果只是做一個孔子像,就像大家曾經在很多地方參觀時見到的,那就不難。這不是室內雕塑,難題就在於如何讓雕塑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協調,也要考慮造型和風格,要和以往做的孔子像有所不同。 ◆今天立孔子像遠非塑像的意義,更在於立碑。立意既定,形式天成。故而,孔子的造型便在人的生理結構與山體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孔子面含春風,滿懷慈愛,智者仁相,巍然山巔。這種文化與自然的雙重意象使得它與現代都市環境虛實共存,古今相融,這是自然之法。 孔子雕塑創作者吳爲山,現爲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是一位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雕塑家,代表作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雕塑群】等,其作品廣爲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收藏。近10多年來,吳爲山先後塑造過多尊不同造型的孔子塑像,立於英國菲茲威廉博物館及世界許多文化教育場所。 昨日,南方日報記者就雕塑的創作過程對吳爲山進行了採訪,他表示,立孔子像遠非塑像的意義,更在於立碑。 不是要還原孔子真實的外貌 南方日報:創作歷經多長時間,辛苦嗎? 吳爲山:這尊雕塑創作歷時8個月,當時我整個人都撲在雕塑上,最長每天工作9個小時。因爲雕塑體積巨大,需要在腳手架上進行創作,光鑄造用的銅就有17噸,非常辛苦。然而雕塑的每平方毫米都留下了我的指紋。現在大家看到的孔子不是我唯一的作品,只是不同創意稿中的一個,也是最終定稿。 南方日報:談談這個雕像的基本創意吧? 吳爲山:新落成的孔子青銅像整體爲綠色,人像高 南方日報:創作的挑戰和難度在什麼地方? 吳爲山:其實,我的壓力很大,如果只是做一個孔子像,就像大家曾經在很多地方參觀時看到的,那樣就不難。然而只是單純讓孔子穿著古代服裝站在長安街上,在國家博物館的前面就不是很協調。這不是室內雕塑,難題就在於如何讓雕塑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協調,也要考慮造型和風格,要和以往做的孔子像有所不同。因爲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孔子生活的時期也沒有照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的形象,所以我不是要還原孔子真實的外貌,這個誰也還原不了,而是要突出這個人的內核和精神。 面對長安街雕塑要大氣 南方日報:因爲是室外作品,所以孔子的形象才更高大更抽象嗎? 吳爲山:室內雕塑與室外雕塑有別,不僅僅是尺度差異。關鍵在於室外雕塑的參照對象是天、是地,這約 南方日報:您有沒有想過從孔子後人的身上去找出孔子的特點? 吳爲山:我專門找到了孔子嫡傳後代的照片,但令人失望,並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相。倒是馮友蘭、匡亞明身上有這種影子,特別是馮友蘭由內到外的一股儒氣,濃密豐茂的鬍鬚,匡老飽滿的天庭,這是儒家精神薰陶出來的。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文化的源流、滲透是何等的潛移默化,甚至影響到人的長相。仔細回味,我所熟悉的大文化人,幾乎或多或少有孔子的影子,未必全在長相,有的體現在舉止言談中,即我們所說的『儒雅之氣』。 讓孔子滿含春風笑迎四海賓朋 南方日報:您所說的『儒雅之氣』是正好和國家博物館交相輝映的嗎? 吳爲山:可以這麼說,雖然雕塑的主題是孔子,但這不僅僅是孔子一個人,他是以孔子符號爲代表的文化豐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雕塑的氣象就要很大。另外,國家博物館作爲一個特殊的背景,它是中國5000年文化的一個積聚體,其中收藏著100多萬件文物,也展示了中華民族文明發展進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孔子像需要與之對應起來,但是這種對應不僅僅是歷史文化的對應,也體現在胸懷上。 南方日報:孔子像立在天安門廣場這樣現代都市廣場的一側,可是他仍然是古代衣裝打扮,會顯得突兀嗎? 吳爲山:立於現代都市廣場的孔子像,倘以相對寫實的形體衣紋表現,則在視覺語言上格格不入於現代建築。古代衣冠是古代文化的樣式,它在反映時代精神的同時將封建文化的信息傳遞給觀眾。而孔子的概念已超越作爲古人的孔子,它是跨時空的精神坐標,當是一座文化泰山。 今天立孔子像遠非塑像的意義,更在於立碑。立意既定,形式天成。故而,孔子的造型便在人的生理結構與山體之間找到了結合點。這種文化與自然的雙重意象使得它與現代都市環境虛實共存,古今相融,這是自然之法。 外國人看孔子像莎士比亞 南方日報:現在世界各地都流行『孔子熱』,孔子的雕塑也是無論中外都有一大批,對此您怎麼看? 吳爲山:孔子像的意義不言而喻。在時空裡,他是雲中之巔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風。當然,他更是一尊凜然的化石,那仁慈,從臉上道道皺紋中綻出,似山脈水系,流韻彌長。手的禮儀傳達著『仁』,孔子之仁,二人爲仁,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倫理關係。塑像要以大方淳正爲造型基調,形體的線面變化在敲塑、壓塑中呈現。創作的快捷和感覺的敏銳成爲二重奏,在拍、削、切、揉等手法的交響里錘鍊出平實、大方、溫和、仁慈的孔子形象。體量的厚實與凝重,外化了大哲大聖的文化內涵。 南方日報:您的很多孔子雕塑都爲國外藝術家所熟悉,他們是如何評價孔子雕塑的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