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海】由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立項開始編纂,是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簡稱古委會)組織實施的大規模斷代詩文總集編纂工程『九全一海』之一。現存清人文章數量極其龐大,僅詩文別集就近四萬種。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員工作多年,廣泛搜羅,披沙揀金,完成【清文海】的選編。總計收入整個清代的作者一千五百七十六人,文章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篇,共計一百零五冊。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有清一代重要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之要文佳作,大抵收攬其中。
清宮恭王府檔案總匯之【和|秘檔】【奕D秘檔】
【趙鳳昌藏札】 【清文海】最初規劃是進行標點、校勘並排印出版。但在排了數冊後,由於人力和經費等各種因素,項目難以為繼,長期停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於2005年主動承擔了此書的出版工作。為了使這部大型新編清人文集能更忠實於文獻原貌,更利於發揮其學術資料價值,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決定採用原版影印的出版方式。一方面,這充分考慮到讀者層次的特殊性。本書使用者多是具有相當程度古文獻功底的研究學者,他們更關注於文獻的真實性、重要性、完整性,不需他人代為點讀、更不需轉換為簡體後方能研究使用。另一方面,鑑於先前標點排印不僅出版周期長,而且會因點校、排版等人為原因帶來各種新的不必要的錯誤,無法給學者提供一個完整、可信的讀本,因此採用影印的方式,直接將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底本作為母本進行影印,不僅保存了古籍原貌,也保留了當代學者的點校整理成果。這種處理方式得到了學者和藏書機構的一致認可,學者評價甚高,機構訂購踴躍,此書自2010年7月面世至今,短短五月,即有售缺之虞。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以影印歷史文獻享譽學界和藏書單位,是清史工程十家出版單位之一,近年來在清史資料影印出版上致力尤多,目前已陸續整理、出版了清代史料200餘部,包含子目8000余種。其中,檔案文獻所佔比重最大,已出版的【大連圖書館藏清代內務府檔案】、【明清內閣大庫史料合編】、『清宮恭王府檔案總匯』等,均屬難得一見的珍罕史料,其影印出版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原始資料。清代傳記譜牒類文獻的整理出版,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清史資料出版的另一個重頭,其內容涵蓋清人家譜、年譜、生卒錄、人物傳記、日記、尺牘信札等各類體裁。此外,國圖出版社還影印出版了大量清代專題類的資料匯編,涉及清代的政治、軍事、經濟、財政、中外關係、邊疆史地等傳統史學各個方面。這其中包含了大量政書資料,對於研究清代從中央到地方的社會政治、法制、經濟等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文獻參考價值。 總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視清史資料的發掘整理,出版的文獻涉及檔案、方志、傳記、文集、筆記、文學、書目版本等方方面面,涵蓋了清代各類典籍,為清史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從蔚為大觀的清史資料出版,可以折射出國圖出版社對歷史文獻影印出版的專注和執着。他們以『取其精華、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服務學術』為宗旨,以『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為己任,三十年一以貫之,在人們對它從起初的誤解,到逐漸理解,到今天的廣泛讚賞與支持下,逐漸成長壯大,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出版特色和極為獨到的古籍出版理念。其成功經驗,為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傳統文化,為學術研究和古籍保存保護,提供了可貴的思路和特殊的範式。 專題文獻資料影印學術研究不可或缺 所謂專題文獻,就是以人物、事件,或某一學術研究課題為線索編輯而成的叢書,不同於傳統意義上依四部分類法編輯叢書的理念。專題文獻不僅方便研究者使用,還可集腋成裘,使原本分散、不完整而價值較低的史料升值,從而物盡其用。1996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古籍叢書【二十四史訂補】;1998年,歷時十年的大型綜合性古籍叢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全部出齊;1999年【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的編輯出版,標誌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影印古籍叢書步入了規模化、系統化、專業化的發展時期。截至2010年底,共出版影印古籍叢書170多種,涵蓋古籍一萬四千餘種。這些影印古籍叢書從內容上劃分,絕大部分是專題叢書,以服務當代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文史領域的學術研究為宗旨。從編輯方式來說,大部分由責任編輯獨立策劃並提供書目,並請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圈定入選書目、版本並撰寫序言,介紹其文獻價值。其中,版本選用相當考究,個別版本的使用,甚而由最具權威的專家定奪。最後由版本目錄學、文獻學相關研究人員編訂索引和目錄。這些影印古籍叢書不僅規模宏大,內容精審,而且印裝質量高,贏得了中高端研究人員和藏書單位的廣泛認可,銷售遍及海內外大中型圖書館和漢學研究機構。北京師範大學陳其泰教授認為,『幾千種古籍分類編排,有一個時代的,有一個範圍的,有一類人物的,針對性很強,學術界利用很方便。』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璇琮則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影印古籍叢書為『出版工作對學術研究產生推動作用的很好範例』。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對所編專題叢書進行了初步分類。原則是以當代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和專業分科為主,兼顧現存文獻自身特點暨古代文獻編纂的不同形式、載體的不同材質及內容的學科分類等。計『傳記文獻』、『史籍史料』、『書目版本』、『金石文獻』、『方志地理』、『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綜合文獻』八大類。傳記文獻類,包括年譜、家譜、日記和人物傳記、生卒、行實等,重要者有【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全二百冊);【宋元明清人物傳記叢刊】;【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已出的華東卷上編、華北卷、西北卷、東北卷,計178冊);『近現代名人日記手札』系列,已出版【趙鳳昌藏札】、【師伏堂日記】、【魯學齋日記】、【鄧之誠日記】,即將推出【王伯祥日記】、【丁山日記】等。史籍史料類,包括史部典籍和史料實錄。重要者有【二十四史訂補】、【明清賦役全書】、先秦重要典籍研究輯刊系列等。書目版本類,包括古籍書目題跋和版本書影,重要者有【明清以來公藏書目彙刊】、【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清代私家藏書目錄題跋叢刊】等。金石文獻類,包括甲骨、金文、石刻、陶文和簡帛、錢幣、玉石,重要者有【歷代石刻史料匯編】、【歷代陶文研究資料選刊】及續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籀文獻資料匯編】,即將出版的【地方金石志匯編】等。方志地理類,包括地理、方志和歷朝邊事,重要者有【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正續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系列、『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系列』(已出【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等6種200冊,即將推出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孤本、稀見方志叢刊)等。哲學宗教類,包括諸子、理學文獻和佛道史料,重要者有【墨子大全】、【續百子全書】、【經學輯佚文獻匯編】等。文學藝術類,包括詩詞文賦、傳奇小說和書畫琴棋、碑帖真跡,重要者有『紅學書系』、【鄭振鐸藏古吳蓮勺廬抄本戲曲百種】、【國家圖書館藏鈔稿本乾嘉名人別集叢刊】等。綜合文獻類,包括珍本秘笈、叢書輯佚等,重要者有【國家圖書館敦煌研究資料叢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全120冊)等。近幾年,出版社還集中人力和資金,搜集整理了大量叢書資料,完成了【叢書集成】三編、四編的編輯工作,共收錄200種叢書約8000種古籍,明年即可陸續出版。特大型綜合項目【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寄存台北故宮博物院古籍善本全編】也即將啟動,預計三年內全部出齊。 專題叢書的多年探索,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湯一介先生曾專門讚揚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影印專題叢書,『根據出版特色將古籍影印圖書分為八大系統,這樣的整理非常有意義!』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並不滿足於當下的成績,而是抓住自己的特色優勢,開始延伸發展。根據國家圖書館原館長任繼愈先生生前的提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在大規模、成系列的整理影印民國文獻,這勢必為挖掘民國原始史料提供了一座豐富的寶庫。由於民國圖書相較於古籍,紙張更為脆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做法具有長遠的眼光,承擔了巨大的歷史責任。 追求完美的『拿來就印』 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句話是對編輯工作性質的真實描述;但古籍影印編輯與一般圖書編輯相比,境況更差,他們是在為已故的古人做嫁衣裳:沒有著者可以交流互動,書稿不可以修改,長時間的坐冷板凳。除此,還要忍受方方面面的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沒有技術含量』、『拿過來就印』,是很長一個時期內,不少人對古籍影印圖書的評價。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編輯們,一直很有信心,毫不動搖,他們堅信所從事的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事業。他們認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出版有着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有些書『拿過來就印』,堅持原汁原味,不僅不等於『沒有技術含量』,而且必須做到特別『有技術含量』,否則就是暴殄天物。 古籍影印發軔於覆刻,也叫影刻,出現頗早,最有影響者當屬清末黎庶昌編刻的【古逸叢書】。在鉛印出現之前,石印最為風行,這種印刷工藝除了極少數是重寫付印,絕大多數採用的是攝影之後付印,與影印相類。隨着後來鉛印的流行,石印開始慢慢退出了印刷的舞台。然而,稍晚於石印出現的照相影印,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逐漸興起。實際上,影印就是用攝影製版的方法來繼承前人覆刻舊本書籍的事業。影印分原大影印和縮小影印。一些特別珍貴的孤本秘笈比較適合原大影印,因為影印這類書不但為了使其廣為流傳,而且還要為它們做出一些精美的複製品,使人們見到影印本可以窺見原書風貌,收虎賁中郎之效。 從影印工作一開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就強調,要儘可能讓影印文獻真實反映古籍原貌,為學術界提供真實可靠的原始資料。如影印國內所藏163冊【永樂大典】,從裝幀、開本、墨色、用紙,所有細節,均依原書仿真,完全做到了原汁原味,不少學者看到書都禁不住驚嘆其工藝之精緻和仿印之精確,認為『如見原書』。【永樂大典】可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拿過來就印』這一方針的範本,但自出版以來,不僅為海內所重,而且多次經領導幹部提名,飄洋過海,作為國家出版成果到國外展出。由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於2002年啟動的大型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可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拿過來就印』的絕佳代表。到2008年一期工程結項,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787種圖書的出版,並在績效考評中獲得優秀,圓滿地完成了『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使命。【中華再造善本】所取得的成就,在學術界、出版界可謂有目共睹,毋庸贅言。正因為追求完美、追求極至的『拿過來就印』,極為珍罕的古籍仿佛化身千百,原汁原味地到達人們手中。2009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是主賓國,為展示中華文化魅力、最新出版成果和印製工藝,新聞出版總署選定了一批代表國家出版水平的重點參展圖書,其中就包含了【中華再造善本】和【永樂大典】。『建國六十周年成就展』則選取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營造法式】【明解增和千家詩注】【詩集傳】【紅樓夢圖詠】【唐女郎魚玄機詩集】等5種和【中華再造善本】中的6種共計11種在北京展覽館作為永久性展示出版物。這些精品仿真古籍對於社會文化的貢獻之大,不言而喻。 對於一般實用型古籍的影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也十分講究。首先,在不影響一個選題的完整性的情況下,他們儘量不重複影印已經出版過的古籍;其次,認真選擇底本,重新編訂目錄,便於今人使用;第三,對印刷環節精益求精,力爭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書的信息。這與近年來充斥坊間、粗製濫造的所謂『禮品書』相對照,不啻天壤之別。追求完美,才能造就精品,達到原汁原味的效果。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拿過來就印』,既尊重了原書,又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讀者需求。 影印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最佳手段 古代典籍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這些典籍記載着中華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更有着異常豐富的歷史文獻價值,是我們今日科研及生產建設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寶庫。然而,歷經千百年之久的古籍,隨着時間的流逝,早已被歲月侵蝕得斑痕累累,弱不禁風。主要表現在書葉紙張發黃、脆化,動輒碎裂,不少書已為此停止了借閱。據測試,一部宋元古籍離開專用書庫,置於普通的閱覽室中供人翻閱一小時,其壽命就會縮短數個月。因此,幾乎所有的古籍收藏館,對古籍的使用都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限制。很多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實際上已被束之高閣,退出流通環節,幾乎名存實亡。有關這方面情況,媒體多有報導。 如何保護、開發利用這些典籍,便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 由於古籍具有文物價值與文獻價值的雙重屬性,目前在古籍的保護上分別採取了原生性保護與再生性保護兩種方式。所謂原生性保護,是對古籍原件的保存與養護,主要是針對古籍的文物屬性而言的。但這種保護,客觀上會限制古籍的利用,使古籍的文獻價值發揮不出來。因此古籍的再生性保護便應運而生。眾所周知,文物是不具備再生性的;然而古籍圖書的文獻價值,即書的內容,可以通過翻印的方式得到再生,使其能夠繼續為人們所利用,這就是古籍的再生性保護。 嚴格地說,古籍再生性保護的意義要遠遠大於原生性保護,這是由圖書所具有的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特性所決定的。例如,現存宋元本古籍雖已是鳳毛麟角,唐代以前的文字遺存更是難得一見,但唐宋以前古籍的精華,卻通過歷朝歷代經久不息的傳抄與翻印,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並且服務於後世,為弘揚中華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再生性保護的措施,統一對古籍進行縮微複製的方式可謂其一。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文化部先在國家圖書館組織成立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隨後,各地古籍收藏館普遍開設了縮微膠片閱覽室,基本上取代了古籍善本原書的對外借閱。這一做法事實上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籍保護與使用之間的矛盾,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面,通過閱讀器看膠片,是一種既費事又易使人疲勞的閱覽方式。另一方面,古籍縮微膠片的收藏館,仍局限於參加了縮微複製工作的古籍收藏館,古籍收藏與使用的範圍依舊沒有擴大。 綜合比較,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古籍影印技術,將古籍影印出版,以滿足學術界對古籍的需求。影印本古籍是最接近古籍原貌的載體,而且閱讀起來較原書更為便利,完全可以取代古籍原書的閱讀使用功能。這對古籍原書的保護當然也非常有利。 這種以搶救古籍,加快古籍的開發利用為宗旨的古籍影印活動,與清末以後零星進行,且以商業價值為主要目的的古籍影印活動,具有本質的區別。區別之一就是,前者從一開始就從大局着眼,有着十分嚴密和科學的規劃,系統性較強。在指導思想上,公益性佔據了相當的位置。 以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承擔的『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為例,其宗旨在【序言】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就是『將分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圖書館,以及高校、科研系統圖書館,乃至博物館的珍貴古籍善本,有計劃地利用現代印刷技術複製出版』,『以使珍稀的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分藏於各地,確保珍貴文獻的傳承安全』,『擴大流通,促進古籍善本最大限度的傳播和利用。』這段話,就是對當今古籍影印意義的精闢概括。中華再造善本的第一期工程2007年已完成。續編於2009年9月啟動,至今已經出版147種,741冊。全部出齊後,將有1200多種10000多冊珍貴的宋元明清善本影印古籍面市,並分藏於100多家高校及省市圖書館中。這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千秋的宏偉事業。當然,面對存世的數十萬種、2750萬冊之巨的古籍,僅僅依靠一期或幾期再造善本工程,二三家出版社之力,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配合古籍保護中心開展的古籍普查和珍貴古籍名錄工作,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陸續出版了用於三次珍貴古籍展的圖錄選編本和完整的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為古籍保護工作總結了階段性的成果,也為以後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工具性指導。 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先生對影印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功能有很高的評價,『影印古籍是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推廣――影印是保存和搶救古籍的最佳選擇,影印能為文史學者準確快速地提供原始史料,書籍只有印出來,學者才好利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為古籍影印出版、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工作做出了不少努力,社長郭又陵表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資金,目標恆定,堅持既有特色,在古籍影印出版上作更多工作。 作為一家以歷史文獻為主要出版對象的出版單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影印。之所以不投入過多精力在古籍點校出版物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服務於中高層的學術研究。總編輯徐蜀認為,學術界中高層研究人員所需要的,不是經後人點校整理、釋讀注繹的排印出版物,而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原著,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獻資料。點校整理的出版物,則更適合於普通讀者,起傳統文化普及作用。一方面,中高層的研究人員學術底蘊深厚,古籍的閱讀、使用沒有障礙,往往更願意經手原書。而與此同時,產生點校整理高水平出版物所必須具備的社會環境和客觀條件,已發生變化,很難產生絕少錯誤、釋讀到位、讓人信服的點校整理本。這也使得中高層學者更青A影印原著。徐總編認為,目前來看,影印出版是保存保護和研究利用歷史文獻的最佳手段。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在影印出版領域辛勤耕耘多年,出版了大量不同規模的影印精品,不僅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應,獲得專家學者的廣泛好評;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銷售碼洋不斷攀升,2010年達到近7000萬元的新高度,出口碼洋達1300萬元。這對一家總人數不足60人的出版單位來說已屬不易,更為可喜的是,在近年來編輯力量不斷加強,出版品種、規模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卻出現了出版品種屢屢售缺的現象。這反映了學者和藏書機構對影印圖書的廣泛認可,說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和出版思路是準確、合理的,可以在歷史文獻出版領域大有作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