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郭紅松 編者按 『2010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剛剛公布,150個流行語折射出社會流行的信號、媒體關注的焦點話題。 稍前出版的【2009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顯示:2009年396個新詞語誕生。 或許,每個人會在不斷冒出的新詞語中慨嘆國人語言創造力的充分施展――差不多就是一天一個新詞。 不經意間,悄然產生了諸多新的語言應用學科和語言職業、語言產業。 當生活與語言合二爲一,你是在生活中看到語言的奇妙變換,還是在語言中看到生活的絲絲痕跡? 網絡新詞,生生不息 新詞語是語言現象,也是社會現象的反映。作爲社會變化的放大鏡和顯微鏡,新詞語凸顯了社會生活中『動』的一面,也凸顯了語言的動態變化。 如今,網絡上產生的新詞語不再局限於帶著遊戲、戲謔色彩的『斑竹』、『濉薄『』、『雷人』,也不再僅僅是滿足具有網絡傳播特點的『沙發』、『樓主』之類。無論是『躲貓貓』、『樓脆脆』、『寂寞常』,還是『被就業』、『釣魚執法』、『開胸驗肺』,或是『微博』、『給力』、『蒜你狠』、『豆你玩』、『西畢生』,無不是各種社會矛盾、思想理念的顯現、糾結、碰撞。 網絡詞語直接與社會生活融合,直接向傳統媒體植入。 『被』,一個尋常的字,卻在2010年揭曉的『漢語盤點2009――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中國與世界』活動中,當選爲年度國內字。 『被增長』、『被滿意』、『被捐款』、『被代表』、『被就業』……這一系列的『被××』頻繁出現,以至於人們不由得驚呼,『被時代』的到來。 在現代漢語中,『被』字的基本用法是與及物動詞搭配,表示被動的意義。新興的『被××』打破了傳統,發生了異變,可以跟不及物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及物動詞搭配使用。它表達出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被動意義,傳遞出公眾對『強加於人』的某些現象、做法的不認同,是他們對自我權利的籲求。 無論是曇花一現,或是對詞彙的正常讀音和規範寫法、用法造成衝擊,一些詞彙讓人費解,抑或進入漢語常用詞庫,在社會變遷中,年度新詞語無疑是一部草根繪就的碎語編年史。 影視方言,隨心所欲 過去僅作爲藝術點綴的方言要素,現在卻成爲許多影視劇的『賣點』和觀眾的看點,影視劇競相上演『方言秀』。 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裡劇中人物通用陝西方言。方言,成爲銀幕進行民間敘事的重要手段。2006年,【瘋狂的石頭】引起了電影人對方言的熱衷。【瘋狂的石頭】中幾個主要人物說重慶話、河南話、武漢話、雲南話等各色方言。而另一些影視劇在使用方言上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出現了專門使用一種方言的影片。 熱播劇【武林外傳】中出場的50多個人物幾乎都在說方言,有些至少是帶有明顯方言口音的『地方普通話』。 熱播之王的【士兵突擊】,出場人物基本上都有一種標誌性的方言。許三多說一口帶有河北邯鄲口音的河南話,許三多父親說的是比較純粹的河南話,其他一些人物各說各話,有東北的、武漢的、北京的、陝西的,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爲方言而秀方言』的成分。 熱衷於方言秀的影視劇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爲內容,帶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輕喜劇的色彩。影視劇人物的對白適當使用方言,能給人以新鮮、樸實和親近感,但如果過度使用,會讓人有雜亂、拼湊之感。 與此同時,屏幕上的領袖人物語言則由方言向普通話轉變,打破了方言爲某種符號化的人物標誌。在【建國大業】中,所有的領袖和革命歷史人物都說普通話而不是方言。 『漢拼』、『英譯』,各執一端 機構名稱、人名、景點、場館、高速公路以外的街道、站點,除了標誌,它還是一種文化的含義,一種主權的含義在內,這樣的地方只能使用我們自己通用的語言文字。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情形是,應該使用漢語拼音的地方現在沒有使用漢語拼音,不少城市地名的標誌上出現中英文混雜的情況。一些街道,用漢語拼音來界定它的專名,通名用的是英文。比如大街用的不是漢語拼音的『大街』,而是用street。在中文裡,沒street。 這至少說明,在地名是用漢語拼音拼寫還是用英文翻譯這一問題上,人們還存在爭議。 支持『英譯』的表示,用漢語拼音拼寫地名標誌是中國人用不著、外國人看不懂,達不到指示地名的效果。 支持『漢拼』的認爲,採用外文拼寫,只能滿足會該種外文的外國人需要,這是中國的語言文字主權問題,『國際化』不等於外文化。 雖然英語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但調查發現,在一些官方語言非英語的發達國家,其地名標誌很少或沒有使用英語標註。國家語委副主任王登峰表示,公共領域的外文使用與是否是國際化城市並沒有直接聯繫。 『中式英語』,有無前途 以往,中國人對待『中式英語』是一種否定的態度。然而近年,隨著『中式英語』『牆內開花牆外香』,西方人的解讀和追捧無疑影響了一部分中國人對『中式英語』原有的情結,開始挖掘其積極的一面。 2009年,某網站發起了『2009十大中式英語榜』。逾七成網友對中式英語投贊成票,並認爲『中國式英文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傳,說不定有一天,老外也這樣說呢!』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榮登榜首,成爲網民心中中最富漢語韻味的中式英語。其他如:『Horse horse tiger tiger』(馬馬虎虎),『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因保留了漢語的押韻、簡潔而被網民認可。 不可否認,『中式英語』給中西語言文化交流造成諸多障礙,但它也爲英語注入了新的活力,爲外國人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打開了一扇窗,並將更多的中國語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學者李宇明認爲,有無可能把Chinese English 發展起來,並考慮怎樣利用它往英語這一「國際語」中灌注本民族的成分,以使英語更便於表達中華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