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表明,接近50%的博士生導師認爲我 博士生培養的質量問題,各界觀點不一。我國博士生『質量』如何?記者就此專訪了北京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系主任陳洪捷教授。 不能以局部來判斷整體博士生的質量 記者:30年來,我國的博士教育有了長足進步,目前已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國。開展博士教育,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陳洪捷:博士教育是一個最高層次的人才培養階段,培養的是尖端人才。30年來,我國從無到有創建了博士培養體系,成就是顯著的。因爲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以前我們是依靠國外,沒有自己的培養體系,今天我們可以欣慰地說實現了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 記者:在博士生數量增長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於博士教育質量的『拷問』,難道說博士貶值了? 陳洪捷:當年我國授第一批博士學位的時候,國家領導人親自出席,場面非常隆重。那時候的博士就是一個質量標準,中國培養的博士就是高水平的。現在出現一些質疑之聲也是正常的。博士培養質量到底怎麼樣,我認爲樹立整體觀念很重要。中國的博士培養質量整體上是樂觀的。我們對9928名博士生導師的問卷調查表明,接近50%的博士生導師認爲我國博士畢業生在『學位論文質量』、『科研能力』方面的質量是『提高』的。另有40%多的博士生導師認爲我國博士畢業生的『學位論文質量』、『科研能力』是『持平』的。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博士生導師認爲博士培養質量是樂觀的。 記者:我知道您帶的課題組完成了一本書,叫做【中國博士質量報告】,你們對博士生質量有怎樣的判斷? 陳洪捷:正是面臨著社會上各種對博士質量的質疑之聲,因此,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人事部在2007年啟動了博士質量調查項目,項目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和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我們做的調查是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覆蓋了所有培養單位。從總體上看,博士培養中導師和學生的比例、導師和學生交流的頻次,指導的狀況應該說還是不錯的。某些極端個別現象肯定有,但從整體來看,情況沒有那麼嚴重。 從哪些方面調查博士質量呢?一是對不同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讓他們來評價。這些人有導師、學生、畢業的博士,也有學校里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負責人;二是通過博士論文的國際比較。博士論文是衡量博士質量最關鍵的一項。我們聘請了大量的各領域專家,由他們直接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表明,我國的優秀論文完全可以和國際一流的博士論文相比。我國的一些優秀博士生能夠將博士論文的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最頂尖的學術期刊上,就是最好的說明。當然也有不理想的,我們不能否認,但這僅是極小一部分。缺陷也是有的,比如我們在創新程度上的缺陷;三是通過博士生學術貢獻來衡量。博士生跟一般學生不一樣,他既是學生同時還是研究者,在讀博的過程中會發表論文、做研究,對學術和知識生產會作出貢獻。因此,看他們做貢獻的狀況如何就能判斷他的質量,我們調查結果是很令人滿意的;最後一個就是他們畢業後的狀況。我們走訪了大量用人單位,他們對自己培養博士的質量總體上也是非常滿意的。 不能期待馬上培養出世界一流人才 記者:對博士教育質量的關注,在全球都是熱點話題,這是爲什麼? 陳洪捷:近年來,國際上很多國家對博士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質疑。這說明在知識社會,博士生培養面臨一個轉型問題。在很長時間裡,博士培養的人才主要是學術性人才,就業的渠道都是大學或者是研究機構。因此,大學作爲培養單位對於培養質量有自己的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傳統,比較穩定。但是從最近10年或再早一點來看,大家對博士質量提出質疑,是因爲現在很多博士畢業後不進入學術部門,也就是說不當大學老師,也不做研究了,而是到企業、政府部門和其他各種部門工作。這些部門對博士的要求和研究機構不同,他們會要求這些博士在做研究的同時還能做其他工作,比如組織、協調、項目開發等,因此,評價博士質量標準發生了變化。質疑之聲與這一變化有關係。 這對學校和導師來說就形成了挑戰。因爲他們不熟悉社會其他方面的職業市場需求,這就需要決策者,需要整個培養系統對這一問題做出反應。這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挑戰,現在歐美各國,包括與我們臨近的國家,都在紛紛出台一些新的政策進行博士教育的改革。 記者:在博士教育過程中,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硬傷? 陳洪捷:也不好說就是硬傷,但是確實有很多問題。核心的一個問題是博士生的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學習環境、科研條件、國際交流條件、待遇本身等因素都會對創新能力有影響。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博士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和道德水準有下降趨勢。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對博士質量的期待要有一個比較平和的心態,也就是說博士生的培養,博士生的質量和綜合國力,和整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是相關聯的,我們不能期待整體水平還在發展過程中就能馬上培養出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多看整體發展狀況,這樣對博士培養質量的評價才是客觀的。 記者:國際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趨勢如何?將給我國怎樣的借鑑? 陳洪捷:現在國際上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趨勢主要有幾點:一是擴大博士培養規模。根據我們的國際比較研究,巴西、澳大利亞、義大利、英國、日本等國都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大幅度擴大了博士生培養的規模。這是因爲現在面向社會各個方面的需求來培養人才。二是在擴大規模的同時,調整培養方向。以前我們培養的都是學術型的,現在要增加一些應用型或者是職業型的博士。通過這種新的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不同領域對於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第三,博士生的就業取向越來越多元化。現在有50%的博士生畢業後不進高校、研究所。我們應爲他們設計出合理的培養模式、課程和訓練方式。 跟國際相比,我們還有差距。我國的博士生培養只有短短30年的時間,西方已經有上百年。我國在比較短的時間達到這個水平已經不容易了。但是爲了提高質量,我們還需要再接再厲。畢竟整個培養體制的建立、各項制度的完善、基礎設施的完善都需要一個過程。在未來5到10年內,我們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說,我們的博士生質量會有大的提升。 (本報記者靳曉燕整理,更多內容見光明網同專題視頻訪談。)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