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清華簡首批成果發佈 提供五大學術貢獻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1-1-6 00:00|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784| 評論: 0|原作者: 呂露英、郭海軍|來自: 清華大學新聞網

摘要: 1 月 5 日 上午,備受學術界矚目的清華簡首批成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在清華大學主樓發佈。該成果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五大貢獻。復旦大學傑出教授裘錫圭,安徽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 ...

15上午,備受學術界矚目的清華簡首批成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在清華大學主樓發佈。該成果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五大貢獻。復旦大學傑出教授裘錫圭,安徽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上海文藝集團董事長張曉敏,中西書局常務副總經理秦志華,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分別發表講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整理報告主編李學勤先生介紹了該成果的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發佈會現場

  首先,清華簡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本共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g】、【皇門】、【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獻。其中,前八篇都屬於【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尚書】是研究先秦歷史最重要的典籍,是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傳說孔子選編的【尚書】有百篇之多,但經秦代焚書,大多失傳。漢初濟南伏生只傳28篇,稱【今文尚書】。漢景帝末(或說武帝時)曲阜孔壁發現【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了16篇,後又佚失。又有杜林在西州得到的『漆書』本,也亡失了。從那時兩千年來,清華簡是首次發現【尚書】以及類似的典籍。清華簡中還有性質類於【尚書】的前人未見的文獻,如本輯所收【保訓】一篇,是焚書以來從來沒有人知道的。

李學勤先生介紹該成果的價值

  清華簡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現存【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裏有據說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書】,經過宋代以來許多學者研究,已論定是後人偽本,但直到現在還有學者為之翻案。清華簡中真古文【尚書】的出現,有助於解決這方面的糾紛。清華簡還證實了傳世【逸周書】中一些篇是可與【尚書】比肩的重要文獻。如【皇門】、【祭公】兩篇,保存良好,【皇門】記載了周公訓誡群臣獻言薦賢、助己治國的相關內容,【祭公】是周穆王時大臣祭公謀父臨終的囑託。這兩篇均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字古奧,很多地方可以與金文相對照,將其與傳世本對讀,可以糾正傳世本中的許多問題。

  清華簡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清華簡【耆夜】一篇,記載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國(即黎國)得勝回到周都後,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參加者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詩的內容均見於簡文。該篇與【尚書•商書】的【西伯戡黎】相關,並糾正了【尚書大傳】、【史記】以為伐黎為文王時事的說法。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其中周公的一首詩竟然與現在【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詩有密切關係,更是出人意料。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清華簡復原了楚國歷史及歷史地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收有【楚居】一篇。【楚居】簡的長度將近半米,是清華簡中最長的。該篇非常詳細地敘述了歷代楚君的世系及居處建都之地,從傳說中楚的始祖季連開始,一直講到戰國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381年),列舉列世建都的地點以及遷徙的原因。其中許多地名可與已發現的楚簡聯繫對照,為楚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線索,必將推動楚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

  清華簡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收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九篇竹簡,都是以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字書寫的,具有特殊的結構風格。其中【金g】、【皇門】、【祭公】等有傳世本可相對照,對於推進楚文字研究有很大便利,可以新識出一系列楚文字。

  2008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國竹簡。據整理統計,竹簡數量(含殘片)約2500枚,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將會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為首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編寫工作,並於2010年底由上海文藝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發行。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共整理出60余篇文獻,計劃出版十五輯整理報告。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出版,是向即將到來的清華百年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清華簡再現了失傳2000多年的文化典籍,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