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位於中國東南部,西隔台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在遠古時代,台灣就和大陸相連,後因地殼運動分隔成島。秦漢以後有關台灣的記載已很具體。魏、晉、南北朝時稱『夷洲』,隋、唐、兩宋時期稱『琉求』。南宋時,澎湖隸屬福建路晉江縣。元稱『流球』或『球』,至元末設巡檢司。明天啟四年(1624)和六年(1626),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台灣。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置台灣府和附郭台灣縣(今台南市)、諸羅縣(今嘉義市)、鳳山縣(今高雄市)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 清初繪製的台灣地圖,其繪製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西方經緯度測量為基礎的實測地圖,另一種是用中國傳統山水畫法繪製的形象地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台灣地理全圖】,即是清乾隆年間採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法繪製的紙本台灣地圖。捲軸裝,圖縱 圖中用紅色方框註明各縣衙署、社裏、河流、壇廟、港口、水汛、營訊等名稱,以此表示各自的地理位置。山地採用重彩形象繪畫,由北至南分別繪製了雞籠山、諸羅山、阿裏山、大龜佛山、觀音山、沙馬磯頭山等山脈,高峯連綿,峯巒疊錯,充分展現了台灣寶島的名山雄姿。海水用大波浪花紋表示,自然流暢,氣勢宏偉壯觀。重點繪製台灣島西部山川、平原的地形地物。明確標出府縣交界,並在一府三縣處有文字標識,介紹各府縣地理位置及轄地範圍。如在諸羅縣旁註『諸羅縣治在台灣府北一百五十裏,東至大龜佛山二十裏,西至大海三十裏,東西廣五十一裏,南至新港溪與台灣縣交界一百一十裏,北至彰化縣交界四十裏,南北延袤一百九十裏。』 台灣島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歷來是太平洋地區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圖中標註位於島嶼南北端的沙馬磯頭山和雞籠山為當時呂宋、日本等洋船往來的航標指南。『雞籠山之形勢由福省五虎門蜿蜒渡海,是台灣諸山之腦龍處也,此山形如雞籠,因以為名。紅毛時築城,在焉城東設炮台一座,凡日本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沙馬磯頭山俗傳有仙人衣紅衣黑,常游於上,今有生成石磴石棋盤在,凡呂宋往來船皆以此為指南,遇北風洋十二更可到,水程一更約旱程五十裏』。 台灣島地形東高西低,以『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七鯤身毗連環護』。圖中形象地繪出澎湖、鹿耳門和七鯤身。圖中澎湖諸島都標註了名稱,十分詳盡,地理位置也比較準確。鹿耳門是舊時的海道入口,內有淺水灣,以水道迂迴險阻而聞名,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是在此登陸的。圖中繪出鄭成功登陸首建的媽祖廟宮,並標註裏程,『由鹿耳門出口水程四更至澎湖,又七更至廈門』。如今鹿耳門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古蹟和勝景。自一鯤身至七鯤身止,七座沙堤,起伏相生,環抱如龍。 清代繪製的台灣地圖遠比明代繪製的精確詳細。【台灣地理全圖】為現存較早手繪台灣地圖之一,是研究台灣歷史、地理、交通、民族以及中國地圖學發展史的珍貴史料。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