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宋新潮:博物館如何把故事講得更精彩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29 09:19|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780| 評論: 0|原作者: 宋新潮|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攝影 / 諶強 今年 5 月 18 日是第 35 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處於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攝影/諶強

今年518日是第35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處於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這是社會現實性最強的主題之一。國際博物館協會通過選擇這樣一個主題表明,博物館領域已開始在社會和環境變化中擔當重要角色,以更好適應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講述更加真切感人的故事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變革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時甚至會形成某種悖論。一方面是文化日趨一元化,另一面則是文化的多極化、多元化趨向。博物館在文化變革中受到哪些影響、發揮什麼作用呢?

博物館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體現者。博物館收集具有重要政治、文化、宗教、自然環境意義的實物或資料加以保存、研究,並為了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向公眾加以展示。通俗地講,博物館是一個『講故事』的文化機構。

博物館不僅僅保存自然的標本和人類的文化財產,更重要的是保存着那些對於當代社會、對整個國家和民族都具有重要意義的精神財富。今天的博物館是受世代的委託而持有民族文化財富的機構,它以其特有的身份和功能,成為現代國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體現者。

博物館作為複合型文化機構的特徵愈益顯現。面對快速的文化變革,今天的博物館在不斷重新界定自己的優勢領域,認識到哪些是必須做到的,哪些是應當做到的,而哪些是可以做到的。今天的博物館必須成為所在地區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必須反映當前社會所關注的問題,至少做到應有的敏感,使自己成為呼籲為社會進步而採取行動的渠道,成為社區和大眾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把博物館的服務延展到所有人群。

同時,博物館應當始終以密切合作者的姿態參與相關社會發展計劃的實施,通過利用其獨特的資源和潛力,適應積極而理性的城市變革,為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與對話提供平台,促進民眾對社區或社會重大事務的共同理解。

中國博物館在傳承文化記憶、融合多元文化和助推文化創新方面潛力巨大。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已越來越引起社會、民眾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對博物館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實施的免費開放政策加快了中國博物館融入社會的步伐,已有1804個公共博物館全部實現了向社會免費開放,部分的博物館以及古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也制定了向青少年和弱勢群體減免票款的政策。

同時,中國的博物館還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不斷創新博物館理念和方法。上世紀九十年代,生態博物館概念被引入中國。中國博物館在傳承文化記憶、融合多元文化和助推文化創新方面的潛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關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的變化,有的突變,有的漸變。生態環境的變化屬於後者。可持續發展問題無疑成為今年博物館日重點關注的內容。博物館在警示城市化所造成的環境壓力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城市化更已成為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但也對環境的可持續性帶來新的挑戰。以更多關注今天和未來為特徵的博物館,特別是城市綜合博物館和環保、科技、自然史等學科博物館,應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上,直面那些當下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例如,人們吃什麼食物、購買什麼產品等直接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問題,生產過程、回收利用等科學管理問題,以及將大自然作為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等城市規劃問題,均可以通過大量的科學數據,以客觀甚至批判的態度全面地傳播給社會大眾,以警示人們城市化加快所產生的環境壓力。

博物館也將通過其主要業務功能在可持續環境的科普和討論中發揮作用。博物館以其學科專長直接鑑別、研究和詮釋自然界生物的變異和演化過程。博物館數以千萬計的標本是生物多樣性和各時代環境變遷的真實記錄和見證,並提供了人類影響環境的重要線索。博物館不但提供了直接的證據,還在提示人們直面這樣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及其子孫後代的福祉還有保證嗎?

博物館在與觀眾分享收藏和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幫助人們理解過去,並為了可持續的未來而吸取今天的教訓。博物館視野下的城市歷史淵源通常離不開它優越的自然資源如河流、港灣和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宜居環境,這些信息向今天發出警示,讓人們從大自然的變遷中吸取教訓,形成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共識。

博物館可以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環境可持續事業的積極參與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今年6月將在裏約熱內盧舉行。在國際博協的鼓勵下,許多會員博物館直接或間接參與到裏約峯會相關的宣傳討論中。例如他們與英國文化協會和利益攸關者論壇合作,共同開辦了『地球大辯論』網上論壇,發動博物館和普通社會公眾共同就裏約峯會日程框架下的關鍵問題進行討論,尤其是鼓勵全社會把看似屬於自然科學的問題與突出的社會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

在可持續環境領域,博物館有責任也有能力在呼籲關注人居環境,倡導智能、綠色、低碳,探索現代城市發展新方向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博物館自身應當做出表率,在博物館建設和運行中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減少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成為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倡導者,同時也是環境保護最佳做法的範例。

迎接新媒體帶來的挑戰

數碼技術新應用和海量信息的傳播深刻影響,在今天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挑戰着傳統博物館的信息結構和傳播途徑。

數碼技術促使博物館對收藏政策做出調整,為藏品的信息採集、存儲和使用提供了更多可能。當數碼技術進入社會各領域之後,博物館收藏的對象及其載體已經發生變化。面對越來越多的以數碼技術為載體的文化記憶,博物館收藏政策的調整在所難免,即『為了明天而收集今天』。

大英博物館以3.2萬英鎊價格,收購了英國當代女詩人溫蒂・柯普的4萬封自2004年至今的電子郵件。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較為廣泛地應用了文字、照片、音頻、視頻甚至三維掃描建模等數碼化方式記錄、存儲和使用藏品信息。谷歌與近20家世界著名博物館合作,推出了『谷歌藝術項目』。該項目採用了谷歌街景地圖技術,提供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在線虛擬瀏覽體驗。

以網絡和移動通訊為渠道的新媒體,對博物館教育、傳播乃至所有與公眾相關的領域都產生深遠影響。對博物館而言,社會媒體的作用已遠遠不是博物館允許觀眾在參觀中參與電子互動項目那樣簡單,而是在改變公眾對博物館的預期,藉助於社會媒體,公眾不僅希望在線觀看博物館的收藏,還希望發表評論,並與博物館分享有關藏品和展品的『故事』。這些預期都要求博物館重新審視自己的公眾關係戰略、展覽知識系統、網站運行模式和展覽導覽系統等等。

今天,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已向觀眾提供流動裝置信息服務。在各種社會媒體中,微博在我國博物館的使用率最高。據估計,正式由博物館機構開通並得到認證的微博有近百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和各省的知名博物館的官方微博均在其中。『博物館與新媒體』學術研討會上,國家博物館基於手機的導覽『文博任我行』和蘇州博物館的新媒體導覽『無線蘇博・無限體驗』等個案引起了關注。

(作者為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