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樞元做客『四方沙龍』,講【陶淵明的生活美學與當代人的生存境遇】,從千年前的詩人陶淵明的生活美學中,提煉生活的智慧,思考當下的境遇。 紛繁喧囂的現代社會,何時能回歸自然?滾滾向前的時代列車,最終將開向何方?在全社會都在奔向現代化的大道上奮勇前進的時候,學者魯樞元卻提出了一種向後看的可能。5月26日,魯樞元做客由本報參與主辦的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開講【陶淵明的生活美學與當代人的生存境遇】,從千年前的詩人陶淵明的生活美學中,提煉生活的智慧,思考當下的境遇,爲現代人指出一條不一樣的通往後現代的道路。 他是『詩意棲居』的典範 陶淵明被中國人稱爲『偉大詩人』,魯樞元的第一個問題,討論的就是陶淵明『偉大』在哪裡?他把陶淵明和秦始皇進行比較,結論顯得很有些離奇:就好像一架天平,一端放的是一座城堡或宮殿,一端則是一縷清風或一片白雲,而這座人類價值的天平竟然沒有顯示出太多的偏斜。魯樞元認爲,人類的問題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問題,即『人與自然』的問題。事實說明,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不但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反而在這個根本問題上犯下嚴重錯誤,即危及人類整體生存的生態錯誤,現在很多的地方呼吸和喝水都成問題了。『我認爲人類如何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人類社會如何能夠走出生態困境,古代詩人陶淵明也許可以給我們現代人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魯樞元用一句話概括陶淵明的偉大之處:『陶淵明質性自然,熱愛自然,將生命融入自然而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從而爲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提供了一個素樸、優美的典範。』 回歸東方式的烏托邦 魯樞元從陶淵明的詩詞文章中找出了四個關鍵詞來介紹陶淵明的生活美學。 一是『樊籠』。在現代社會,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制定的規則往往成了囚禁自己的樊籠。魯樞元舉例,房地產業、汽車製造業迅速崛起,卻同時造就了千百萬的『房奴』與『車奴』,作爲現代文明象徵的豪宅與名車成了有形與無形的牢籠。而陶淵明的偉大在於,他的一千多年前就看穿了這一點,提出『不爲五斗米折腰』,並在自己的詩歌中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第二個關鍵詞是『回歸』。在歷代人的心目中,陶淵明的名字總是與『歸』聯繫在一起的。陶詩中『歸鳥』、『歸人』、『歸田』、『歸心』、『歸田園』、『歸空無』屢見不鮮。至於膾炙人口的【歸去來兮辭】,更是被錢鍾書先生借前人之口盛讚爲『兩晉文章,唯此一篇』,僅只一篇。魯樞元認爲,現代人普遍相信『進步論』,相信現在比過去好,未來比現在好。『這種進步論若是以地球生態的尺度衡量,是不足以證實的。我們的地球生態不但現在不比過去好,未來更讓人擔憂。沒有好的生態,人類的生活怎麼能變好?』 第三、第四個關鍵詞是『清貧』,魯樞元相信,這是救治現代消費主義的一劑良藥。陶淵明住在田園的20年間,一直自給自足,『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從他的詩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清貧自守的節操是自覺的選擇,是老莊哲學中清心寡欲、見素抱樸精神的體現。但令人痛心的是,這個古老的教誨在詩人陶淵明自己的國度開始被徹底地遺棄。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清貧』好像成了一個貶義詞,而魯樞元引經據典,告訴觀眾,清貧、寒素這樣的字眼,在古代從來不只是一個經濟學的字眼,總是散發著濃郁的道德的芬芳,閃爍著精神的光芒。他還引用美國生態批評家艾倫・杜寧的話,爲現代人追求幸福支招:真正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來自三個源泉,第一個是和諧的人際關係,第二是適度的工作勞動,第三是屬於個人的自由閒暇時間。這些方面的滿足其實並不絕對地依賴金錢的富有。 第四個關鍵詞『桃源』,這是陶淵明理想中的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典範,而在魯樞元看來,這也是一種東方式的淳樸的烏托邦精神,也應該成爲後現代浪漫的先河。而從西方傳媒的一些報導看,後現代浪漫已經在許多地方暗潮湧動。 希望正在於絕望之中 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詞叫『知白守黑』。『白是已知的世界,是知識的領域;黑是未知的世界,是信仰的空間。「知白守黑」才是人生完善又完美的境界。』魯樞元說,當前的人類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恃強凌弱』,越來越『趨炎附勢』。在啟蒙時代,人們犯下錯誤就是只引一端,只要白不要黑,只要明不要暗。只知道追求光明的事物而忽略了幽暗當中潛隱的奧秘,結果釀成了今日的這種生態災難、生態困境。 陶淵明或許真的已經成爲『昨夜星辰』。陶淵明連同他的自然主義的哲學精神或許已經真的死去。而魯樞元看到的一線希望在於:現時代的生態災難與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將會再度把人們逼上回歸之路,即所謂希望正在於絕望之中。那也將是陶淵明的再度復活。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