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李白性格不適合當官 未考上進士並非壞事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28 18:47| 發佈者: 裏人| 查看: 2116| 評論: 0|來自: 鳳凰歷史網―【人在時空之間】

摘要: 一種制度能在一個國家長期存在,肯定有其適應性和合理性。同樣,一種制度被廢除,並且再未恢復,也可以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 從隋唐到清末,中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此期間無論政權如何更迭,包括少數民族 ...

一種制度能在一個國家長期存在,肯定有其適應性和合理性。同樣,一種制度被廢除,並且再未恢復,也可以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

從隋唐到清末,中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此期間無論政權如何更迭,包括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開科取士的做法卻一直沒有改變。中國的人口從五六千萬增加到四億多,疆域範圍由數百萬平方公裏擴展到超過千萬,科舉制度的具體方法和名額不無改變,基本原則卻一仍其舊。科舉制度不僅在中原王朝長期延續,還影響到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推行到朝鮮、越南等藩屬國。

任何制度的合理性都是相對的,科舉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今天要評論其優劣,不能脫離中國歷史的實際,更不能無視其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在科舉制度產生和實行之前,人才的選拔有兩種主要的辦法:一是世襲等級制,一是舉薦制。前者規定某些職位是世襲的,只能由擔任該職位者的男性後代繼承。這類職位範圍很廣,既有自天子、諸候王、貴族等君主和統治者,也包括一些專業性強的官職,如太史,史馬遷即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太史職位。其他職位也只在特定的階級或階層中選拔,如魏晉開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和此後逐漸形成的高門世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大多數重要職位只能在出身特定家族的人中挑選。在公共教育幾乎不存在的時代,為了一些專業知識、特別是口耳相傳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對諸如天文、檔案、史料、禮儀、藝術等方面的職位實行世襲不失為一種有效措施,但同時也剝奪了其他更合適的人才的機會。政治上的壟斷則對社會的正常運作與進步毫無積極作用可言,只是能夠維持某些特權家族與階層的利益。

舉薦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襲制的局限,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病。且不說在專制集權制度下必然出現的腐敗,如政治權力的干預甚至逼迫、錢財的賄賂、人情的影響等造成的營私舞弊,即使當事人完全出於公心,也還有兩個無法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是個人的接觸和了解範圍畢竟有限,但為了對自己的推薦負責,他只能在這範圍內提出。而有舉薦權的人只是一部分官員、貴族、名流,能獲得他們舉薦的人自然少而又少。雖然偶爾也允許個人自薦,但草民百姓的自薦一般很難通過各級地方官的篩選,能夠上達天聽的真是鳳毛麟角。第二是缺乏統一的標準,推薦者只能根據自己的感覺。而推薦者本人的水準、判斷能力和選擇標準相差懸殊,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正因為如此,科舉制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首先是打破了世襲制和等級制的壟斷,除了少數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無論貧富貴賤,都有參加考試的資格。其次是標準一致,各級考試都有統一的程序、形式和內容,即使主考官免不了個人好惡,也已受到很大制約。再則,隨着科舉制越來越受到重視,制度日趨嚴密。其中不少做法實際沿用至今,甚至比今天的規則嚴密得多。儘管科舉制難免也有缺點,但在當時條件下,還能找到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科舉制最受詬病的,一是遺漏了不少人才,二是考試內容毫無實際意義,三是耗讀書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些需要具體分析,全面認識。說到遺漏人才,我們的確可以舉出一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往往在科舉中落第。但科舉的目的是為選拔官員,並非選拔社會的各類人才。有些人雖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卻未必適合當官員,考不上科舉倒是很正常的。如李白,無疑是曠世奇才、天才詩人。但從他對韓荊州的諂媚和受永王之召的輕率看,他肯定不適合當官。所以他考不上科舉既不是壞事,也不能證明科舉埋沒人才,倒是成就了一代詩人。反之,由科舉入仕的人中雖不乏庸庸碌碌之輩,但對中國歷史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大多也在其中。至於其中出現奸佞,與科舉制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選擇標準中本來就只憑考試成績,對未來的奸佞是無法識別的。第二點也是任何考試所無法避免的,因為考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對考生打分排序,所以必須有一套通用的程式,便於不同的考官之間有比較共同的標準,八股文正是這些需求的產物。科舉制本來就是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取向的產物,決定讀書人對科舉態度的是傳統文化和價值取向,而不是科舉制,不能本末倒置,以果為因。在科舉實行之前,讀書人在幹什麼?難道在從事科研、管理、文藝創作或生產勞動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到了清末說廢就廢,再未恢復呢?

中國以往的教育以儒家學說和文史為主,科舉取士也以此為標準,但到西方現代科學傳入,這樣的知識結構和選拔標準就無法適應。科舉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官員,但新形勢下需要的外交、法律、管理、警察、軍事、科技、金融、財務、民政等很多方面的官員卻無法通過科舉來選拔,也不是臨時開設的『經濟特科』所為囊括。科舉的基礎是精英教育,而要進行國民教育就只能採用現代教育制度,設立各類各級學校,設置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種課程。科舉只是為官方選拔行政官員,無法為社會選拔各類人才。當行政官員在全社會的人才中所佔比例越來越低時,科舉制的適應範圍也越來越小。無可奈何花落去,科舉制最終退出歷史舞台勢所必然。

但科舉制的普遍和積極意義早已在各國通行的文官制度中得到體現,考試更成為無法替代的選拔人才方式。考試應該並可以不斷改進,卻不可能廢除。近年來對高考的批評不絕於耳,但誰能想出不需要考試、取代考試的更好辦法?

 


來源:鳳凰歷史網―【人在時空之間】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