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刊】副主編、著名詩人商震認為,當下詩歌發展不亞於盛唐: 詩歌,這顆文學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在當下很多人看來已經是非常小眾的藝術形式。但在【詩刊】副主編、著名詩人商震看來,則恰恰相反。5月19日,商震在『中原詩群高峰論壇』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下詩歌的發展不亞於盛唐。 目前中國詩歌,可用『蓬勃』二字概括 談到目前中國詩歌的發展現狀,商震用『蓬勃』概括。他說,目前各地民辦的詩刊越來越多,比如河南的【河南詩人】、【大河】等,大概有上百種。此外,網絡的發展激發了很多人寫詩的激情。現在我國的詩歌產量要大於唐朝,每天誕生上萬首詩歌並不是虛妄之言。可以這麼說,當下詩歌的發展不亞於盛唐。 不過商震也坦承,現代人對詩歌和詩人有偏見,總覺得詩歌不如小說、影視劇來得過癮。他說,詩歌的本質是『我詩寫我心』。詩歌是情感的釋放,寫詩是在『找知音』,而不是『找讀者』。很多詩歌的產生在最初是沒有生產目的的,而是當詩歌創作出來後,詩人的情緒渲染和世界觀的流露感動了他人,才使詩歌產生了社會功能。我們愛祖國、愛人民,那麼我們的作品誕生後就會有良好的社會功能,這與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內容是吻合的。 詩歌,是為了讓人們在富裕後能夠高貴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詩歌的功用是否還存在?商震表示,詩歌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在當下就是為了讓人們懂得為什麼要發展經濟,為了讓人們在富裕後花錢能夠花得高貴和有尊嚴。在這方面,詩人功不可沒。因為他們一直在不被完全認可的情況下堅強地生存着,然後用對生活和生命的敏感感悟進行創作,使作品和人格得到錘鍊,從而走向經典。他們對社會『愛之深,痛之切』,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梨花體』『羊羔體』與詩歌藝術無關 對於網絡上出現的『梨花體』『羊羔體』等現象,商震說,這些事情不是在詩歌精神指導下的藝術研討,而是有幕後推手的社會事件炒作,與詩歌藝術無關。我們不要因為網絡上的這些事情嘲笑詩人,反而應當嘲笑那些炒作事件的始作俑者,讓他們感到羞愧。 河南出現大詩人指日可待 談到中國詩歌的走向,商震表示自己不敢妄言,但他也提了幾點自己的看法。他說,今後的詩歌創作手法會更豐富,審美角度會更廣闊,吸納的各種文化信息量也會更大。 不止一次來到河南的商震表示,自己對中原這塊土地充滿敬畏。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傳統積澱,是詩人必居的地方,也會給詩人增加很多自信。近年來,河南的詩歌發展對全國詩壇有很大觸動,河南詩人值得驕傲。不過,河南詩人的群體很龐大,但領軍人物目前在全國不算突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相信,河南出現大詩人指日可待。』 來源:河南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