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忽必烈陵
史料记载,皇帝两都巡幸时在上都祭祀修建陵墓,可知贺兰山上都附近有蒙元陵墓群。 从百(拜)寺口遗址周围的环境和遗址中发现的文物遗址来看,基本肯定是世祖忽必烈之陵,在陵旁有一个山一样的大型敖包。大敖包下有十个小敖包。这是典型的帝陵敖包。陵区建筑面积数万平方米。 在陵区内有三座宝塔,塔周围有大批佛殿庙宇。在百寺口附近,有100多座庙宇遗址,在百寺口双塔西侧有62个小灵塔遗址,在山中方塔区域有46个小灵塔遗址,这些灵塔的造型具有明显的西藏喇嘛教风格。 史料记载,受藏传佛教影响,元朝国师八思巴在元上都建转世坛城。 经过探寻,王景武找到了转世坛城遗址,其前有一碑亭遗址,再向前是一牌楼遗址,两侧是宫殿遗址。如今在遗址中,还可以见到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很短的八思巴文。向左前方是大批宫殿遗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占据整个崮地,崮地下面有一深潭,这是陵区周围的水源地。像这样的帝陵有九座,在忽必烈陵区有陪葬墓数十座,没有坟头,没有碑记,这与传说相吻合。 为什么可以肯定它就是忽必烈的陵墓呢?王景武的考证是: 从陵墓的整个风格上而言,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有转世坛城,在62个小灵塔的基座上还有八思巴文。 史料记载,在八思巴死后,忽必烈对藏佛疏远,开始推崇道教。这个墓区又受道教思想的影响。陵右侧有青龙,左侧有白虎,符合帝陵的特征,含义:藏龙卧虎。 除此外,在拜寺口沟口北岸的山坡上,耸立着相距百米左右的两座古塔。1986年,宁夏文物管理部门对双塔进行重修时,在塔的顶部发现两幅元代“唐卡”画佛、元代“中通宝钞”纸币、“大朝通宝”铜币等文物,其中有泥塑两面多臂欢喜佛一尊,头戴尖顶帽的喇嘛教铜坐佛一尊,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鉴定,属于典型的元代雕塑风格。 经宁夏文物部门对塔顶中心柱取木样进行碳十四测定,时间距现在800年左右,其时间大致在西夏晚期。 据《元史・泰定帝纪》载: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五月,元帝“修佛事于贺兰山及诸行宫”。文献记载与塔顶存放的元代文物得到了充分印证。 王景武认为,忽必烈陵的发现,对印证成吉思汗墓就在贺兰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史》是这样记载忽必烈陵的位置的: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崩于紫檀殿。葬起辇谷,从诸帝陵。由此可知,忽必烈与成吉思汗同葬起辇谷。起辇谷有一个帝陵群。 “起辇谷”,辇是车,皇帝坐的车;谷从字面意思看是峡谷,但这里的意思是沿山的一条线,“起辇谷”是沿山体,人工修的一条古车道。《上京杂诗》曰: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毡房乱如云。也就是说:上都西关排得满山遍野密密麻麻的车舆。这就是“起辇谷”名称的由来。 如今,我们在贺兰山脚下还依稀能看到一条人工开凿的古车道,沿着山脚绵绵数十公里,可谓工程浩大。这条路是起辇谷的辇道,可以推断这是专门为祭祀成吉思汗而修的古道。这条路从贺兰山东边的山边一直修到南边。 《嘉靖宁夏新志》里有一首关于贺兰山百寺口的诗:“戈甲气硝山色在,绮罗人去辇痕留”。这首诗是安塞王写的,意思是说虽然百寺口已经荒废,但古车道的痕迹还依稀可见。 《黑水故城》中也谈到:筑城当黑水,想象赫连时。用力疲蒸土,劳心校入锥。一朝归辇b,千载穴狐狸。斗绝谁过此?惟增谪戍悲。归辇b在黑水城即贺兰山上都附近。这是真正的起辇谷所在。可见成吉思汗陵在贺兰山上都附近。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是在进兵西夏,攻破朵儿蔑该成(今宁夏灵武县境内)后,死于其时其地。但这个记载简单,没有指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