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40年前,台灣詩人余光中一首【鄉愁】寫出了海峽兩岸同胞的心聲。
『天上一抱雲彩/信步舒捲/你剪我裁/相際灑人間/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雙潭。』40年後,大陸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的一首【雲彩】再次得到兩岸共鳴。 20日,一場名爲『「鄉愁」會「雲彩」』的對話在北京大學舉行。隔著一灣海峽,跨越40年,余光中、朱炳仁與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三位加起來232歲的大師對話引人關注。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均致電、題詞。 『上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離開大陸已經快40年,不知道哪年才能回來,所以接連寫了好幾首關於鄉愁的詩。』余光中回憶起當年寫作時的情形依然感慨萬千,『沒想到引起很多共鳴,進入南洋多國的教科書,王洛賓也爲它譜過曲,還有人譜了蘇州評彈。【鄉愁四韻】還被羅大佑寫成了流行歌曲。』 與余光中相交多年的謝冕說,余詩寫出了『20世紀一個民族一個流血的傷口』。詩的感傷也是80歲謝冕的親身經歷,『我的父母始終沒有見到我二哥,余先生把骨肉離傷、盼望團圓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其打動所有華人的原因。』 這種家國情懷的感傷被小他16歲的朱炳仁用到鑄銅工藝中。2011年,身兼工藝大師與詩人雙重身份的朱炳仁以杭州靈隱寺贈送給中台禪寺純銅『同源橋』爲內容寫就【雲彩】。余光中欣然批註:『兩岸交流日,鄉愁自解時;海峽有隔阻,不阻雲彩飛。』由此成就二人『以詩會友』佳話。 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到大陸,『不能再寫鄉愁了,因爲以後多次還鄉,再說鄉愁就是無病呻吟了。』余光中說,最近20年,自己寫了許多『還鄉詩』,重登中山陵、登長城、訪故宮、游灕江……都成爲詩人的最新題材。 20年前,余光中到訪北大,人山人海,人人會背【鄉愁】。20年後,當84歲的余光中再次朗誦時,又一次引發『90後』學生全場齊誦。這讓這位北大『駐校詩人』頗爲欣慰。正如余光中所言,『50年的政治阻隔不了5000年的文化』。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