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地說,假唱是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一種舞台演出陋風。有故托嗓子臨時不適,怕有負於觀眾的;有假借現場音響不好,爲了保證演出質量的;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希望播出效果完美的……凡此種種,總有堂皇的理由,故使陋風愈刮愈烈,漸成一種痼癖,幾乎到了凡有演出則必有假唱的令人瞠目的地步。
被蒙在『鼓』里的觀眾是不幸的,好在不乏具有職業道德的藝人,比如搖滾歌手崔健,幾年時間一直在爲打擊假唱而奔走,並因此惹怒了眾多的同行。響應當然是有的,一些歌手隨之自暴內幕:歌手孫楠向外界證明,他參加了五次春節聯歡晚會,其中四次都是假唱;實力派歌手田震,坦言自己完全不懼怕真唱,希望歌手們都能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動觀眾……但是,呼者切切,應者寥寥,假唱依然在各種場合我行我素。 於是,2003年,2005年,2009年,文化部三次下發文件,嚴厲禁止假唱。可惜,雷聲大,雨點小,因爲沒有相關的細則和辦法跟進,非但假唱行爲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使假唱者『益習其聲』,越發肆無忌憚起來:許多歌手在台上演出時,口型與歌詞明顯對不上;歌手演唱時,由於技術原因,在後台爲歌手播放原音的CD多次跳線,造成觀眾大喝倒彩;甚至中央電視台一次在澳門的大型演出活動中,內地某著名歌手的話筒不慎掉落幾米深的台下,而由其正在演唱的歌曲照樣聲情並茂地迴蕩在演出場地的上空。 假作真時真作假。熱情而善良的觀眾終於被激怒了,正像某評論所說:假唱不再只是極少數歌手的行爲;假唱傷害的不只是觀眾,甚至也包括歌手;假唱還有『合理』存在的理由和適宜其生長的土壤。於是,前不久,文化部攜手中國演出家協會發起了 『還演出市場一片藍天――演藝群星反假唱聯合行動』,文化部還向全國各地下發了 【關於建立預防和查處假唱演奏長效機制維護演出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百餘位來自內地和港台的歌手均在反假唱宣言上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其實道理很簡單。觀眾爲什麼願意花高得離譜的價錢勞筋費神地趕去現場看演出?說穿了,一是重在參與,圖了個能夠切身感受沸騰的現場氣氛;二是圖了個能夠近距離目睹自己喜歡的歌手的風采,並親耳聆聽其演唱――這演唱哪怕因能夠理解的原因而有瑕疵,觀眾也照樣喜歡。可話說回來,如果觀眾預先知道將要觀看的演出便是自己家裡CD上的原音播放時,還會興沖沖地去現場嗎? 人心比人心,八兩換半斤。但願這次雷厲風行的打擊假唱能夠動真格的;但願這次打擊假唱,能夠還演出市場一個清新、有序的環境! 梁煒煒 來源:山西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