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地氣,出何大作? 文學界人士認為,缺乏與時代相匹配的經典、大家的原因非常複雜,除了創作生態客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觀原因,即文藝創作的心態問題,比較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創作理念混亂,價值觀缺失,甚至人格萎縮;創作態度浮躁,缺少虔誠,或高高在上,或閉門造車,生活積累少;個人素養不足,缺乏觀察世界的胸懷,即使藝術表現能力高超,也因為缺乏思想深度而無法成為精品力作。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文藝理論家王紀人說,『五四』運動之後,中國湧現出魯迅等一批偉大的作家,這些大家都有共同的特點:既有紮實的國學根底,又有海外留學經歷,一些大作家同時還是翻譯家,因此他們既有中國情懷,又有世界眼光,當前的中國作家群里很難找到這樣學貫中西的人了。 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何建明認為,現在作家輩出,但難見大家,首先是中國當代作家缺少與偉大時代相稱的博大或寬闊的胸懷,其次是一些作家生活和體驗社會的方式不對,此外,有些作家缺失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深刻性的大情愛。 不少人憂心忡忡:『快餐文化』『娛樂至上』正在侵蝕作家,傳統文學賴以生存和吸引讀者的重要審美原則正被消解或顛覆。 何建明說,與前輩作家相比,今天一些作家在創作動機、態度和方法上都出現了異變,『一些作家以為在家裡看看網絡、報紙,加上自己的「睿智」的目光就足以了解時代、了解生活,其實,這樣只是過着「二手」、「三手」的生活。作家一定要貼近生活「接地氣」。』(肖春飛、劉D輝、孫麗萍) 來源:新華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