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文藝生態』下能誕生經典名家嗎? 文藝界人士在分析阻礙經典大家誕生的客觀原因時表示:在商品經濟衝擊下,文藝界同樣出現『GDP至上』,助長拜金主義與浮躁之風;網絡等新媒體對傳統文學衝擊嚴重,年輕讀者的閱讀方式與興趣發生較大變化;缺乏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紅包評論』等現象正在侵蝕文學批評應有的功能;此外,文藝創作中的『官本位』等弊病依然存在,違反文藝創作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構成了『文化生態』的複雜與多變性。 來自於網絡、影視傳媒等的衝擊,使今天的文學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年『全國同讀一本書』的盛況已很難發生,傳統文學尤其是嚴肅文學的讀者分流嚴重。【萌芽】主編趙長天說,以年輕讀者爲主的【萌芽】受的衝擊尤其大,年輕人都到網上去看小說了。 不少人對文藝界『以經濟效益論英雄』的現象憂心忡忡,『碼洋至上』、『收視率至上』、『上座率至上』,只要能夠吸引眼球,哪怕庸俗、低俗、媚俗,也不遺餘力炒作,這樣勢必造成文藝生產中『劣幣驅逐良幣』。 上海作家丁寶德經過長達13年的深入生活與艱苦寫作,完成90萬字的長篇小說【龍家故事】,將人的命運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來審視,既感人肺腑,又昂揚向上。但是這部作品被全國多家出版社拒絕出版,原因是『現在市場不看好工人題材』。丁寶德認爲,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背後,是思想與藝術的貧乏,正在蠶食我們健康的文化,使我們的價值觀和正常的審美情趣發生可怕逆轉。 復旦大學出版社董事長兼總編輯賀聖遂近年來積極倡導『科學出版觀』,他說:一些出版社編輯缺乏鑑賞力,要麼重版經典,要麼追捧已成名作家,『希望每出一本書都賺錢的心態,其實害了出版界。』 來源:新華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