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婚禮、漢服開筆禮、漢服祭祀大典……隨着傳統文化回歸潮的持久不衰,形式多樣的漢服『秀』在中國內地頻頻上演。有專家指出,『漢服』熱折射出人們對文化傳統的重視,但津津樂道於峨冠博帶,或者只是穿上漢服玩『穿越』,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復興』。 6月3日,西安杜陵原上,一場名為『君子盛宴』的漢服成人禮在驕陽下進行。中新社記者看到,參禮人員均身着漢服,通過進位、上香、就座、賓盥、加冠(加笄)、醮子、取字、醴辭、聆訓、三謝禮等儀式,再現古代漢民族成人禮。 『我們主要是想通過漢服運動,來喚醒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漢服愛好者胡忠寶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漢服就是漢朝的服裝,其實是誤解。漢服指的是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雖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沒有改變。 近年來,漢服『秀』在內地輪番上演,不論是小學生身着漢服舉行開筆禮,還是漢服集體婚禮大典,抑或是『兩會』上關於是否將漢服作為學位服甚至國服的提案,讓人目不暇接的同時也引發了『視覺疲勞』。 對此,也有人質疑:倡導漢服文化,究竟是文化意識形態的覺醒,還是小資、白領們追求個性化的另類『作秀』?在傳統文化悄然滲入百姓生活的今天,回歸潮背後『形式主義』的影子若隱若現。 西安博物院專家孫黎表示,真正熱愛『漢服文化』的人旨在身體力行地推動着一種文化,現代人行古禮儀是對傳統文化加深了解的過程,穿漢服、行漢禮、加冠、加笄、三謝禮等均是受禮者對中華禮儀文化零距離的體驗。 西安民俗專家王智認為,在全球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許多族群都開始出現『身份』認同危機,各個族群都試圖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尋根。漢服熱、讀經熱所引發的『傳統文化回歸』對中國社會不無裨益。當然,『漢服』也不應成為中國人回歸傳統的『不二選擇』。 陝西師大教授邢繼燕稱,從漢家禮儀、漢服婚禮等活動來看,年輕人主要以『嘗鮮』的心態參與其中,相對忽略背後所承載着的文化底蘊。她指出,傳統服裝只是傳統文化的『皮層』,浩瀚典籍才是傳統文化真正的『內核』。倡導漢服文化應與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相融合,既要有積極的內容,更要有科學的形式。而身着古代服飾,將繁文縟禮照單全收的形式主義則使傳統文化喪失了其本身的意義。(冽瑋 張一辰)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