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6)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6-4 23:48| 發佈者: 对酒当歌| 查看: 1401| 評論: 0|來自: 国学文化

摘要:  三、研究以炎帝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   我们常说,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认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中,理应包括以炎帝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为炎帝神农氏 ...
 三、研究以炎帝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


  我们常说,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认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中,理应包括以炎帝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为炎帝神农氏不仅是姜炎部族的首领和农耕文明的缔造者,而且,他和黄帝一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早的源泉,而且也是当时中华民族文明的体现。当代杰出的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曾说:“炎黄二帝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全面象征。这点就超越了孔子,超越了儒家的局限性。我认为我们肯定炎黄二帝,很有重要意义,不但要重视精神文明,也要重视物质文明”,“另外,炎黄二帝不仅代表汉族,也代表少数民族。比如炎帝传说是羌氏,羌氏就是羌族,羌族就是少数民族的代表。我认为,炎黄二帝不光是代表汉族,而是代表中华民族,炎黄二帝是中国古代文明全面的象征。我们应大量宣传炎黄二帝的贡献”[18](P107-108)。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研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要把上限延伸到黄帝,延伸到炎帝神农氏,对他们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要研究、继承。
  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始创者,黄帝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开创者与推动者,他们在联合的基础上,共同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而且也共同孕育出了以后的西周农耕文明。周人实现了由氏族社会向宗法社会的转变,建立了以父系个体家庭和宗亲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制国家。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存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制礼作乐,创造了礼乐文化。“礼”是由祭礼而生的,起源于“腊祭”,而这些都和炎帝神农氏有关。炎帝神农氏“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发明了腊祭和原始音乐,可见周人的礼乐文化发端于姜炎文化。腊祭作为炎帝神农时代大型的冬季仪式活动,是炎帝部族们对大自然生生育化,“终岁献功”的顶礼膜拜,也是对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来年和新生命的期盼。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春节”系列活动,不能不和姜炎文化有关。周人礼乐文化中所体现的一些传统美德,不能不和姜炎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早期传统美德有关。
  李逢春先生在《炎帝功业与周秦文化》一文中说:“古雍州,今宝鸡这块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上曾经养育过华夏民族的一位人文初祖――炎帝神农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业照亮了华夏大地的古雍州、今宝鸡,这里才产生了代表中国和东方文明的周礼周乐以及享名于世的西周青铜器和陈仓石鼓。也就是说,炎帝神农氏在农业、医药、制陶、祭祀等方面的创造和发明奠定了周秦文化的基础;周秦文化是在炎帝神农氏开始创造的这个经济基础上发生、发展和繁荣昌盛起来的。”[19](P259-260)这个评价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周秦文化中的礼乐文化、伦理道德文化也都是在炎帝一系列事迹所提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以炎帝神农所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1945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就曾引用了和炎帝故事有关的《愚公移山》的寓言。他认为,只要我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一定会“挖掉这两座山”[20](P1101-110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其它传统美德,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及其理论指导下,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战胜建设过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弘扬中华民族自炎黄以来的一切传统美德,更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 四部丛刊:第30卷[M].上海:上海书店,1985.
  [3] 中华书局编辑部.诸子集成: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 欧阳询.艺文类聚: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 纪昀.四库全书:38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 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2] 孙星衍.周易集解[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
  [13] 黄怀信.逸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5] 百子全书:第7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6] 高亨.商君书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 薛光明.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9] 宝鸡市社科联.炎帝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虫加乔
    @②原字耒加吕
    @③原字钅加且
    @④原字艹下加(瓜瓜)
    @⑤原字阝加止
    @⑥原字目加(扬去扌)
    @⑦原字氵加交
    @⑧原字厂里加昔 
来源:国学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