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從炎帝傳說研究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6-4 23:45|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580|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二、炎帝時代的道德狀況及其傳統美德   原始人類道德的發生並不是從原始人誕生那天起就開始的,而是經過了上百萬年漫長的蘊育、萌芽和生長的過程。   在剛剛脫離動物界正在形成中的早期原始人群時代, ...
二、炎帝時代的道德狀況及其傳統美德


  原始人類道德的發生並不是從原始人誕生那天起就開始的,而是經過了上百萬年漫長的蘊育、萌芽和生長的過程。
  在剛剛脫離動物界正在形成中的早期原始人群時代,人類的一切活動幾乎都是靠本能進行。在大自然殘酷無情的威力面前,人類依靠本能組織起來,共同採集,共同狩獵,共同捕魚,共同抵禦野蟲、猛獸的侵襲,向大自然索取天然食物。在生殖方面,也沒有什麼道德規範約束,而是靠本能的衝動雜交。總之,當時原始人的兩種生產即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都是在非常簡單的本能習慣的基礎上進行的,還不是在自覺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因此,還不能說產生了原始社會的道德。但是,原始人的這一系列活動,在漫長的歲月中,為原始道德的發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原始人群在進入氏族社會以後,由於自然界的人化,人本身的社會化,以及社會關係的多樣化與複雜化,天然的秩序開始升華為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社會新秩序。這時,原始人在氏族社會首領的率領下,在同自然的鬥爭中開始成為自然的主人。於是,他們在朦朧的、反反覆覆的生產生活鬥爭過程中,在人和人的一切關係包括性交關係中,慢慢感悟到應當怎樣做才有利氏族生存和繁衍。這樣,就逐步產生了原始氏族社會人們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識,比如氏族成員經過漫長的經驗教訓,認識到近親通婚會帶來很多不好的結果,而沒有血緣親屬關係的婚姻,生育出來的新生代在體質上和智力上都更加強壯。於是,原來那種由雜婚演變而來的同輩婚,這時也被排除,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這是人類增強自制能力,有意識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協調的一種表現,也可以說這是人類最早的道德表現之一。總之,原始氏族社會的道德是氏族成員在長期生產勞動協作的過程中,在人與人交往包括兩性交往的過程中,隨着智力和意識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馬克思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7](P551)而且,隨着智力的發展,隨着道德意識的發展,還會形成道德法。正象恩格斯所說:『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複着的產品生產、分配和交換用一個共同規則約束起來,藉以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不久變成了法律。』[8](P221)這裡說的法律就是習慣法,也就是道德法,即原始氏族社會道德規範產生的過程。
  炎帝時代由於是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應該說,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已由蘊育、萌芽到了形成、發展的階段,根據炎帝傳說文獻的記載,當時的道德狀況和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韌不拔,團結拼搏
  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剛剛開始,生產工具又十分簡陋,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原始先民們生活十分艱難,『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時多疾病毒傷之害』。因此,怎麼生存和發展,對原始先民們來說,是時時刻刻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尖銳的問題。面對如此巨大、凶煞的自然壓力,以炎帝為首的姜炎族,沒有膽怯和屈服,而是以堅韌不拔、團結一致、勇敢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行為,以超人的力量和智慧,推動着歷史向前發展。炎帝神話傳說中的一些故事,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充分反映了炎帝及其部族們與大自然作鬥爭的英雄氣概和無比偉大的神力。
  【山海經・北次三經】說:『發鳩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xiāo@⑦;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大意是,北方的發鳩山上,有一種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所變。她游東海,不幸淹死在東海里。她的冤恨不解,變做了精衛這種鳥,常去西山街小樹枝、小石子投在東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小鳥這種堅韌不拔的志向比滄海還要浩大,充分反映了姜炎部族與自然作鬥爭的大無畏精神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列子・湯問篇】中關於【愚公移山】的故事,講述了炎帝后代愚公及其子孫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終於感動了『天神』,『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cuò@⑧朔東,一cuò@⑧雍南,自次,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兩座大山背走了,從此以後,從冀州的南部到漢水以南,都成了一片廣闊的平原,連一處較高的丘陵都不見了。這是多麼令人敬佩的『神力』。
  【山海經・海外北經】講:『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種與日逐走,飲河渭大澤水,道渴而殆,棄杖成林的精神,不僅顯示出了炎帝及其子孫們巨大的神力,而且也顯示出了他們氣壯山河、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炎帝神農時代先民們已認識到日光天象與農耕播種的關係。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