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0年,『文化中國』圖景燦爛,闊步前行―― 文化給力百姓生活。文化,成爲2010年最養眼也是最有分量的詞彙之一。文化惠民工程收效顯著,著力張揚文化的公益性,讓人民大眾享受文化創造成果是共識,更是不貳責任。 文化給力經濟發展。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文化創造活力持續爆發。2010年,國家爲文化產業搭建金融平台,資本助力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經歷了2009年的逆市上揚,文化產業正逐步建立支柱性產業地位。 文化給力中國尊嚴。豐富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文明魅力,提升文化創造能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瑞士中國文化年……中國成爲焦點,中國文化被嚮往、感受和讚美。 新春的腳步走近,期望中國文化更加繁榮發展的春天早日到來。 1. 文化低碳 隨著對綠色生活的倡導,『低碳』正漸漸成爲社會共識。文化生活和文化創造也在提倡低碳。何爲文化低碳? 『低碳』被引入到文化領域,就是拒絕各種巧立名目的大晚會大製作,改變文化一次性消費、初級產品出口等文化創造、流通和消費方式,呼喚與『低碳』相適應的文化觀念出現,使低碳理念內化於文化生產與文化生活之中,構建低碳的文化發展模式和文化生活方式。 換句通俗的話,錢要花在刀刃上,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比如身爲貧困縣的山西省蒲縣,投資上億元人民幣興建被民間稱作『鳥巢』的蒲子文化中心工程,比如各地爲爭奪名人故里,大肆建造假文物……文化,或者成爲政績工程的金粉,或者成爲追逐經濟利益的幌子,公共財政和社會資金被用於搭建偽文化的牌坊,當然都應歸入『反低碳』行爲。 辨別何爲刀刃,需要花錢者的眼光,需要公眾和媒體的監督,更需要文化惠民制度建設。 2. 抵制三俗 從相聲界聯名倡議反三俗,到政府相關部門明確提出抵制『三俗』之風,『反三俗』成爲今年社會文化一大熱點。 一方面,『公眾人員』毫無顧忌地爆粗口,低級庸俗,行爲失范……『三俗』之舉頻頻發生;另一方面,輿論抵制三俗由來已久,今年似乎更加理性,更有思考力和分辨力。 由本版率先推出兩期專題,對文化與娛樂的關係,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通俗』與『三俗』、文化與娛樂的關係,指出娛樂本身無原罪、通俗與低俗不同。本報『觀點』版發表作家王蒙、梁衡文章,指出『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文化在實現更廣泛傳播的『大眾化』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去除其中『三俗』的因素,承擔起思想啟蒙、價值引導的功能。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認同文化的娛樂屬性的同時,千萬不能偏廢了文化的審美本質。畢竟,文化是『以文化之』,是心靈的洗禮和提升。 3. 文化融冰 今年兩會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答台灣記者問時特地提到隔海相望六十載的【富春山居圖】,飽含深情地說:『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此後不久,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有望在2012年實現兩卷合璧展出。9月,文化部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的身份率40餘人抵台訪問,被稱爲『兩岸開放23年來,第一位正式率領代表團訪台的正部級官員』。 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高層實現互訪時,曾有媒體稱之爲『破冰』之舉,今年,不論是蔡武訪台還是【富春山居圖】合璧在望,都讓我們看到兩岸文化的堅冰正在慢慢融化。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文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品格,決定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障礙和壁壘會日漸消弭,也昭示著兩岸在文化價值方面有望達成共識。 4. 反對啃『老』 【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現代名著、武俠經典,影視改編與翻拍勝過走馬燈,你方唱罷我登場;從炎黃故里、姜尚故里,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華佗故里,到諸葛亮、趙雲故里,再到四地爭搶曹雪芹、五省七地爭二喬、兩國四地搶李白,不僅歷朝歷代名人被翻了個底兒朝天,齊天大聖孫悟空、觀音菩薩是熱門人選,就連臭名昭著的西門慶竟也成了香餑餑。 五千年傳統文化信手拈來,被塗脂抹粉,戲謔調侃。當代文化真的乏善可陳到只有躲在老祖宗的麾下才能討生活?『文化啃老族』頻頻拿古人說事,舉文化大旗,打的卻是速成名、速得利的算盤,做的是靠文化發大財的夢。背對時代,挾持古人,『啃老』透露了文化自信的貧瘠蒼白,折射了當今時代文化創造能力的缺失。倘若文化不再以文化人,而只沉湎爭名謀利,我們將以什麼面目面對子孫? 由此,『反對啃老』成爲今年文化界的主流聲音。不是反對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而是反對如此粗暴、隨意地『拿來』傳統文化。『反對啃老』呼聲的背後是對文化原創力的呼喚。 5. 上海世博 184天,5.28平方公里,246個國家、地區和組織,7300多萬遊覽人數――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世界再次矚目中國,聚焦上海。從籌備到結束歷時5年,從政府到民間全心投入,上海世博會把世界各國的科技與文化請進國門,各類場館長達半年的集中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下開展文化交流。在這裡,多元文化與中國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更加廣泛深入,近八萬名『小白菜』所代表的『海寶一代』、『世博一代』正在成長,國民素養在遵守秩序與文明細節中得到提升……在世博園區外,一場名爲『農民達文西』的展覽顯示了中國草根的創造力;由上海聯動長三角輻射至全國、亞洲的高峰論壇、主題論壇、公眾論壇上,智慧跨越了國界與種族,在激盪中獲得共鳴。 上海世博會給中國留下什麼?是令人回味的場館造型、低碳環保的理念還是兩萬多場各類活動?一句『你世博了嗎?』讓大家看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經濟能力,還看到了文化傳播的實力。 6. 媒體公信力 『媒體公信力』成爲今年的文化熱詞。縱觀今年發生的諸多文化事件,媒體在裡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甚至有時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從國家廣電總局發文整頓相親節目,到個別電視台頻現收視率造假;從曹操墓真假『口水戰』到『金庸被死亡』等一系列虛假報導;媒體公信力遭遇質疑。 市場競爭之下,媒體承擔著較大的生存壓力。爲求生存製造噱頭、吸引眼球,有的人偏離新聞基本準則、拋棄職業操守,不惜鋌而走險。如此飲鴆止渴令整個行業蒙羞。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公信力是媒體競爭力的核心。媒體在針砭時弊、激濁揚清、談論社會責任時,更有必要時刻檢討自身:如何用好話語權,如何履行社會責任。 7. 資本聚合 今年4月,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作爲近年來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首個宏觀金融政策指導文件,【意見】的出台推動了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有效對接,加速『資本+才智』的聚合反應。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繼續縱深推進,將進一步釋放文化產業的活力,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定位把文化產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描繪『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時,專門寫入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 站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展望『十二五』,未來5年,是落實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第一個5年,我國文化產業必將在調整產業結構、帶動產業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迎來新的發展。 8. 制度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草案)】先後通過國務院審議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正式出台進入『倒計時』。今年1月,自2005年6月啟動的我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告捷。4月份公布的普查數據顯示,全國非遺資源總量達97萬餘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028項。全國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在北京調演一月有餘,西安舉辦西部非遺展演、天津舉辦全國非遺展示會、濟南舉辦首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兩岸首次攜手舉辦漢字藝術節等,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對非遺的認知度,傳承人與人民大眾在非遺保護中獲得經濟效益和精神享受。11月,肯亞奈洛比又傳來喜訊:京劇、中醫針灸成功入選聯合國非遺代表作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活字印刷術以及麥西熱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至此,我國共有34項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儘管仍然存在功利化理解非遺的現象,但從全國來看,非遺保護已經成爲全社會的共識,立法保護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加制度化、法規化。 9. 文化共享 今年,從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到中央民族樂團、東方歌舞團,幾大文藝『國家隊』紛紛『下鄉』,在全國『布棋』:足跡不再局限於少數一線城市,而是把演出觸角伸到二、三線城市。與此同時,針對幾大藝術節依舊在京滬廣交叉舉行勉力爲之,有專家建議,若要藝術節能夠辦得下去、辦得有成果,蘇杭這些大中規模的城市更有能力承擔。 文化下鄉,與其說是演出市場的自然延伸和自覺選擇,不如說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自然反映。倉廩實而知禮節。老百姓吃飽了,穿暖了,手裡有了點閒錢,他們想『樂和』!怎麼『樂和』?大篷車式的草台班子,脫衣舞,黃色錄像,顯然已經不能代表主流的需求。讓老百姓充分分享這個時代的最有代表性最優秀的文化創造,是具有示範性的文藝『國家隊』的職責。 『文化下鄉』,是一個有著時代局限的詞語,但願不遠的將來,這個詞語從我們的文化生活中消失。 10. 票房沖關 7月,電影【唐山大地震】上映,累計票房6.65億元,創下國產影片單片票房紀錄。據國家廣電總局統計,2010年前9個月,中國的城市電影票房爲75.8億。進入12月,【趙氏孤兒】、【大笑江湖】、【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等影片搶灘賀歲片市場。實現中國電影票房收入衝破100億元的目標,近乎探囊取物。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100億是個可喜的數字,它代表了這些年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代表了電影人的不懈努力,也預示著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不過,100億數字背後仍然潛藏著一些老問題: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仍不完善,人才結構有待調整,智慧財產權保護仍待加強等等。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跨越式發展,實現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目標。100億,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制 圖:蔡華偉 羅雪村 撰 稿:任姍姍 徐 馨 編 輯:劉 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