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網絡語言能否『轉正』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0-12-29 08:00|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453| 評論: 0|原作者: 高賽|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插圖:顏慶雄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相信大家對這些詩詞大多耳熟能詳。就在後人沉醉於古典文化濃厚的韻味,並試圖解讀其深刻的內涵時,卻往往 ...

插圖:顏慶雄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相信大家對這些詩詞大多耳熟能詳。就在後人沉醉於古典文化濃厚的韻味,並試圖解讀其深刻的內涵時,卻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語句在當年的地位不過相當於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將中國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聯繫起來,似乎有些於理不合。因爲按照時下的說法,中國古典詩詞屬於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則屬於通俗文化,其間涇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國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詩詞――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曾經是廣爲流行的歌曲,屬於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現在古典詩詞卻曲高和寡,成爲高雅文化,並與流行歌曲對立起來,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網絡語言如今的境遇與當年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轍

再來看看流行歌曲這些年地位的轉變吧。從早先的『精神污染』到『兒童不宜』,再從『廣爲傳唱』到老年人熱愛的『公園舞曲』,流行歌曲實現了華麗轉身。如今廣爲盛行的網絡語言會不會是當年流行歌曲的翻版?將來又會不會成爲後人研究我們這個年代的文化瑰寶?

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即由網民創造,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曾經,詞語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個時代,如今,詞語的變化之快,讓一些人無所適從,更難以找到能代表這個時代的詞語。自從有兩會代表提出要屏蔽網絡語言以來,網絡語言本身就成了熱門話題,有人說該屏蔽,有人說該保留,也有人說網絡語言凸顯中國人文化匱乏,也有人說網絡語言就是快餐,吃完就忘記吃了什麼,相比滿漢全席來講不足爲道。

『躲貓貓』『犀利哥』『豬堅強』『范跑跑』『郭跳跳』……如今,對於這些新興的網絡語言用四面楚歌來形容絲毫不過分。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學生家長及學者都認爲,網絡語言會給漢語造成污染,破壞漢語的純潔,進而嚴重影響中小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語文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堅決反對中小學生接受、使用網絡語言。

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彭國鈞在自己的新書【簡明實用文言語法】中這樣寫道:『現在生造詞彙的現象很突出,網絡語言是社會習慣語言,但它只是爲部分人服務的,不應該進入民族語言中。』彭國鈞以『粉絲』一詞爲例,他認爲這是個來源於英文『FANS』的音譯詞,不符合中華民族語言的DNA,不應該被媒體和個人廣爲傳播。

遨遊在網際網路上已經無法迴避這些似懂非懂的詞彙

201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不少紅遍網絡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力』、『蒜你狠』等極其普通的言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躥紅,成爲常用的語言及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1110,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出現了標題爲【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文章,令人想不到的是,該標題一夜之間受到全國網民和讀者的圍觀,事件本身在第二天也成了一則新聞。網友們對【人民日報】標題使用網絡詞彙『給力』感到新鮮,高度關注,並展開熱烈的議論,至今熱情不減。

【人民日報】在語言文化傳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對於『給力』登上黨報頭版頭條,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朱強博士認爲,民間語彙補充、進入主流的官方語言,是語言發展的常有現象,由此可見網絡已經多方位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工作中,這些靈動、鮮活的詞語,爲中國傳統語言帶來了活力,也讓人們看到了網絡的強大力量。

網友對網絡語言出現『轉正』的跡象也普遍歡欣鼓舞,他們認爲這是網絡語言被主流媒體認可的標誌。網友『一民的天空』認爲,這種現象體現了對網絡文化的尊重,體現了一種創新精神,體現了文化源於大眾、服務大眾的包容性,必將爲文化創新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爲文化的發展繁榮帶來活力。

網民對網絡詞語的解釋常常爭議不止,『汗』是常常在網絡上出現的一個字,通常被解讀爲表達敬畏的意思。但記者採訪時發現,儘管很多人都在頻繁使用這個字,但事實上,大家對詞義的理解各不相同。比如,有人認爲汗是『暈』的意思,還有的認爲是『汗顏』,也有人用它表達的是『居然這樣』的內涵。

『也許你並不認同某些詞的含義,但你在網絡上已經無法拒絕看到或難以避免這些似懂非懂的詞彙。』一位中年網友無奈地說。記者在調查時發現,有的網友直接在論壇中求助,『溝通不暢,誰知道網絡語言快告訴我啊』,有人則正在編寫『網絡語言大全』,每次公布都有很多的人跟帖爭論。由於被頻繁使用,網絡語言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每一個網民都可能無意間成爲創造網絡流行語的推手

沒有人記得第一個網絡熱詞語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人記得它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可以追溯的是,2001年,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專門收集網絡詞彙的詞典【中國網絡語言詞典】收詞1305條,正文38萬字。由於近幾年網絡語言不斷推陳出新,其數量也早已幾倍於前。

網民用各種各樣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智慧和對生活的感悟,據【人民日報】報導,有一群義務編寫、傳播『熱詞』、『銳詞』的網友,他們被稱爲『智願者』,他們是受教育高、收入高、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群,在中文百科網站互動百科中,這樣的『智願者』人數高達224萬。截至20105月底,他們已共同打造了461萬個詞條、500多萬張圖片,成績斐然。

很多青年學者認爲,網絡語言是中國現代史的百科全書,應該加以保留、發揚、豐富以及有效保存。或許幾百年之後的新新人類對我們進行研究的時候,會找到一些依據。這就如同我們現在對幾百幾千年前的中國文化進行考證一樣,會去研究不同時期的文字。

每一個網民都可能無意間成爲創造網絡流行語的推手,一位網民的智慧和才華得到其他網民認可。人們不得不相信,網絡時代是一個全民造詞、全民傳播的時代。

加以規範疏導的網絡語言又何嘗不是當今的詩詞

有些網絡流行語,背後帶有很強的娛樂氣息,這也是其爲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如,我是出來打醬油的;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這些所謂的網絡語言,雖然會在一個特定的階段內被傳播,但顯然最終難登大雅之堂,也不會對漢字語言文化發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有網絡語言學者認爲,語言有自然淘汰的規律,因此不用擔憂。而釣魚執法、欺實馬、躲貓貓等事件就是網絡民主倒逼權利問責成功的典型案例。

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結尾首次配上了七條新詞解釋。也許這提醒我們應該這樣看待網絡流行語:雖然網絡流行語確實有不規範的語言,但是作爲一種存在,不應成爲大家的恐慌,更不能妄圖屏蔽和壓制,因爲流行語本身就是公眾心態、意見表達的一種方式。

相較之下,網絡語言也體現出現代網民的高超智慧,僅用34個字就能概括一個社會焦點事件的全過程,同時還能引人深思。這既顯示出一個事件在超濃縮後,所具有的強大傳播力,也顯示出數億網民的驚人創造力,如果能夠對其加以疏導和利用,將是知識分享和信息傳播之福。

北京漢語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李金羽認爲,網絡語言蘊含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不可估量,網絡語言要麼針砭時弊,要麼娛樂大眾,爲中國社會的進步,文化傳承作出了貢獻。現在小學、中學在學唐詩宋詞,認爲古人的文字水平很高超。其實,加以規範疏導的網絡語言又何嘗不是當今的詩詞?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