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镇江七旬裱画大师“救活”近万幅古字画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0-12-28 08:00|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791| 評論: 0|原作者: 王致同 |來自: 扬子晚报

摘要: 杨志贵(左)给徒弟传艺。   一卷牒文出土时像一团“泥土”,上面的文字无法辨认,经他修复慢慢展开后内容真相大白;一堆起酥的碎纸片,上面的图案已面目全非,经他之手再现当年的风采――他就是 ...

杨志贵(左)给徒弟传艺。

  一卷牒文出土时像一团“泥土”,上面的文字无法辨认,经他修复慢慢展开后内容真相大白;一堆起酥的碎纸片,上面的图案已面目全非,经他之手再现当年的风采――他就是被称为“书画郎中”的镇江七旬裱画大师杨志贵。记者昨天采访时获悉已从事裱画艺术整整50年的杨老,已默默无闻地抢救出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古代旧字画近万幅,其中破碎不堪的上千幅。

19岁入行学裱画

  在镇江大西路106号二楼的“翠文斋”裱画店,记者见到了正在案板上忙碌的杨老,他戴着眼镜专心致志地在修复一幅古字,精力非常充沛,与他实际年龄相比显得年轻。杨老19岁时到镇江唯一的一家裱画店 “两宜斋”裱画店学徒,拜裱画家徐世洪先生为师,从此与装裱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的裱画艺术生涯。

  杨老告诉记者,历代古字画历数百千年,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阳光辐射、风雨剥蚀、空气污染、虫蛀鼠咬等侵害,书卷虫蛀霉变、文献字迹模糊,有的甚至残损脆裂、粘结,有的湿如泥。他一生遇到的几幅最典型、残损程度最严重的,要算明代陈洪寿的达摩像、明代无款人物像绢本、民国郑午昌的佛像及何绍基的长卷字,有的像一堆刨花木屑,有的成“一地雪花”,有的甚至遍布污渍不堪入目,让人看了瞠目结舌,都说没有用了。然而,经过他巧夺天工,使之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特别是在补洞、全色上几乎“天衣无缝”,达到了“枯木逢春”的效果,令前来装裱字画的收藏家赞叹不已。

为孔子后人抢救祖传珍品

  50年来,经他抢救出的古字画涵盖我国元、明、宋、清和民国时期各个朝代,作品达万幅之多,其古字画作者涉及我国古代书画名人达百位之多。其中有吴中画派鼻祖文征明、明代中期巨匠陈洪寿、清初“四高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清代书画界巨擘董其昌、清雍乾时期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郎世宁等等。

  杨老像医生治病救人那样,不管旧字画坏到什么程度,他都尽力抢救力争“救活”。他告诉记者,孔子七十四代孙、82岁的孔繁棣老人,拿着100多年前祖父孔小铭留下的24页写意画遗作,请杨志贵装裱。此时画面颜色已氧化,黑斑霉点重重,且纸本破碎残缺严重,经杨老耐心地精心洗涤去污,修补残缺后,张张画面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孔繁棣老人打开这心爱的传世之作时激动不已,连声说道“这是奇迹”,后来老人特此写书留存后代保存。

开封小伙慕名登门拜师

  2000年,杨老退休了,对装裱古旧字画情难割舍,除继续装裱书画外,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他半个世纪呕心沥血总结出的装裱技艺和经验没有人传承,家里的子孙不愿接他的班,社会上也没有人愿向他学艺,都说装裱为谋生糊口之匠职,没有多大前途。对此,他常常饭吃不下,觉睡不好。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今年10月,一名小青年千里迢迢投奔镇江而来,恳求拜他为师学徒。

  小青年名叫王耀,年仅19岁,身材高大,长相英俊。他说,他家在我国中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开封市,父母和许多亲朋好友都喜欢收藏古字画,但无奈的是,目前开封城装裱字画手工传统日趋消失,几乎到了濒危的境地,装裱大都用机器取代,即使手裱的也是粗制滥造。对此,他父母通过镇江一位远房亲戚,找到了杨志贵,决心将儿子托付给杨师傅,让他学会这套传统工艺。

  杨老见有人来作学徒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装裱技艺后继有人,担忧的是怕徒弟学不好让他背“黑锅”。他对小王耀直言不讳地说:“能师巧匠可使其神韵隽永,庸艺腐手则可能使其形神俱矣。你一定要记住,决不能有丝亳马虎!”杨老愿把他的全部技能,包括“‘两页半’碑帖装裱技艺”和“可挂绳和合杆的安装技术”传给徒弟。王耀则决心把师傅一生钟爱的古旧字画装裱技艺学到手,让这一中华“国粹”传统传承下去。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