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報報道了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 應該承認,任何一種文明,假如對於自身的文化和語言都不知道保護,顯然說不過去,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聞出版總署對於出版物語言的規範,至少並非全無道理。然而,語言,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夾雜外文進行封殺,是否就是對漢語的保護?尤其當這樣的保護來自於行政強制,是否會如願以償? 質疑 不同語言滲透頻繁 規範也要考慮實際 在這個國際交往越來越密切,不同語言之間的滲透越來越平常的時候,拿什麼來實現讓漢語出版物中『千山A飛絕,萬徑B蹤滅』這一偉大構想?其難度恐怕不亞於在大街上開闢出一個沒有細菌的真空地帶。 難道說,就為了所謂的『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和規範性』,我們從此以後就要和CCTV、GDP、CPI這些已經混得臉熟的英文詞彙說拜拜了?畢竟,哪怕僅僅是數字數,『中國中央電視台』、『國內生產總值』、『消費者物價指數』讀起來都費勁多了。更別說,放着好好的DNA、MP3不用,非要讓人家寫成『脫氧核糖核酸』、『動態影像專家壓縮標準音頻層面 明明有捷徑卻不讓大家走,別怪民眾有怨言,這條禁令實在讓人無法理解,而什麼叫『隨意夾帶』,新聞出版總署沒有明說,更是給人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足以嚇得人渾身冒冷汗。其實,依據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出版的權利,而法律並沒有就公民在漢語出版物中的外語文字的比例作出硬性規定啊。 溫國鵬 評判 要想保護漢語 禁止不如提倡 要保護漢語的規範純潔,首先就要知道它的規範和純潔在哪兒。其實這是一個大而化之的命題。我覺得漢語的純潔和規範來源於它的包容和同化。所以,我不擔心使用了縮寫的字母或者單詞,就能讓漢語失去它的原汁原味。 其實,靜觀這幾年來的漢語發展,倒是可以看出,由於漢語和外語的天然糅合,從而有更多的新詞,開拓了漢語的境界。比如『粉絲』一詞,起先來源於英語的『fans』,隨着大眾娛樂的不斷發展,使得英語原先的詞被遺忘了,反而是中式的表達越來越有廣闊的天地了。某某明星的『粉絲』,微博上關注了還是『粉絲』,報紙上在說『粉絲』,電視上還在說『粉絲』,網絡上更是離不開『粉絲』。試想,簡單的一紙禁令,能夠讓『粉絲』消失掉,讓漢語顯得更規範和純潔嗎? 不管是以漢語為母語,還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或者還有更多雜交的語言,語言的純潔和規範只有一點,那就是便於交流,失去了這一點,語言也就無任何意義可言了。雖然,漢語是需要保持一些獨有的東西,但這並不妨礙說它的同時再夾雜一些舶來品。如果真要和規範純潔等較勁的話,那麼漢語就得回歸繁體,就得之乎者也,但這又給交流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沒有了群眾基礎的漢語,還會讓人引以為豪嗎?恐怕難啊。 我們可以提倡漢語出版物,少些字母縮寫、含混不清的詞,但是沒有必要搞到非要『禁止』不可。如果禁止漢語『交配、交流』的話,保持規範純潔之身,那麼等於是給語言『閉關鎖國』了。把自己裝在語言的天朝大國里,自娛自樂,對漢語還是弊大於利。 保護漢語,使其保持規範性和純潔性,這是有必要的。語言作為一個不斷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來說,總是在變,但是其作為交流的工作性質永遠不會變。可以提倡公眾在交流的時候少說些『怪話』,少寫『火星文』,它怎麼方便交流就讓它怎麼言說和書寫去吧。我覺得,這才是最大地保持了漢語的規範性和純潔性。 汪彥玲 理解 原本是個偽命題 客觀地說,在全球化進程日漸加劇的背景下,普通公眾日常生活中接觸與使用外語早已不可避免。就好比近距離接觸交流的文化會產生相互影響一樣,外語的使用場合日益增多,當然不可避免地會壓縮漢語的使用空間,並進而影響到人們的語言使用習慣。現實中,『中洋配』成為國人對於自身姓名的選擇;一些商品為了顯示自身的尊貴與個性,以全洋文的面貌示人;各種不中不洋的另類語言成為見慣不怪的日常交流用語,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書報文摘,更是大有流行之勢。外語對於漢語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從這個角度來看,版署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的確可能有利於維護漢語的純潔性。 然而,語言這東西,不僅有它的自然生態和規律,更有着自己的生命,只要公眾認可、接受,新詞語的湧現和普及其實就有它的道理。 所謂純淨的漢語,其實本就是個偽命題,漢語的發展歷程中離不開外來文化的滋養,外來詞更是如今漢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真要保持純淨,恐怕得退回到甲骨文時代,才算純粹。更何況,語言的使用其實更多還是來自約定俗成,只要說的與聽的、寫的與看的雙方之間都能接受,兩情相悅的話,也是人家的自由和權利。 事實上,教育環節中的外語重於國語,漢語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遠不如外語文化,恐怕才是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僅僅靠行政命令禁用縮略詞來維護漢語的純潔,更是沒有『治本』。 武潔 評判 一場虛構的戰鬥 『保衛漢語』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2004年,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著名作家王蒙發表題為【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復興】的演講,呼籲全球華人展開一場漢語保衛戰,母語已經面臨危機。記得當時,『保衛漢語』旋即成為很熱門的一個話題,應者甚眾。 一言以蔽之,漢語之所以『危機』,在於網絡時代網絡用語的解構和英語過熱的衝擊。 因為互聯網平台的存在,網絡熱詞不斷橫空出世。『正龍拍虎』、『很黃很暴力』、『打醬油』、『俯臥撐』、『七十碼』、『躲貓貓』、『范跑跑』、『給力』……顛覆傳統語言結構的網絡詞彙以個性化的特徵從網絡向現實延伸,直接滲入大眾的生活。但必須要理清的是:對傳統語言規則的顛覆只是一種表象,蘊涵着或悲涼、或無奈、或乏力、或憤怒的形形色色且複雜的大眾情感,寄予的是社會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訴求,網絡詞彙的價值在於表達而非解構――創作或者使用網絡詞彙,不代表對於母語及其文化規則的拋棄。這本是兩碼事,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 另一方面,雖然時下英語教育的確存在過熱現象,但這是整個教育趨向功利化和實用化的推動使然,與漢語『危機』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外語教育得到大面積的普及推廣,是因為外語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需求』,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而不單純是教育問題。假如漢語存在亦有『社會需求』,那麼漢語同樣也會過熱,反過來我們似乎就該提倡『保衛英語』了。 母語是民族之魂、文化之魂,將漢語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理所應當。但文化也在隨着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而發展,漢語概莫能外。而以網絡熱詞為載體出現的語言使用形式,其實不是顛覆而是『豐富』。從傳統的『有力』到彰顯時代特徵的『給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內涵與表現的延展。 由是觀之,所謂『保衛漢語』不過是一場虛構的戰鬥罷了。硝煙散盡之後,或許我們就會發現,最該拯救的不是漢語不是國學,而是我們自己。 陳一舟 ■追問 多少書會成『禁書』 在我看來,屏蔽英文縮略詞也好,文字『緊縮令』也罷,都是當前我國文化崛起之時對自身文化的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我們其實沒必要對文字『緊縮令』上綱上線地批判,這對我們的影響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過不批判,並不意味着我們贊同他們這樣的行為。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至少七成是從日本等國家輸入的。像組織、紀律、經濟、商業、幹部這些名詞,在古漢語中要麼找不到,要麼根本和今天的意思截然不同。這些詞彙,也要『排除在外』嗎?真要如此較真的話,那我們很多的書籍估計會成為『禁書』。這對學術或者文化的交流而言,顯然有着極大的不利影響,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文字其實也是一種科學,需要包羅萬象。 龍敏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