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漢語的危機】作者、【文藝爭鳴】雜誌編審朱競:漢語危機的背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危機。漢語表達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眾對漢語的普遍漠視,反映出當代中國人與自身傳統文明之間出現了難以彌合的斷裂。漢語使用的碎片化與不規範化,還會給國人相互間的交流與理解帶來巨大困難,從而可能危害國人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 不久前舉行的首屆中國語言生活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有網友表示,在『外語熱』、網絡語言泛濫,以及影像文化盛行等因素的衝擊下,不只是大學生,很多國人的漢語應用能力都下降了。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清研諮詢和民意中國網,對3269人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0.8%的人確認我們當前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危機,另有19.2%的人不贊成這一說法。 受訪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漢語應用能力差,可引發漢語退化 2009年,賀陽的學生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319名學生進行了一項測試。結果顯示,在語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學生不及格,68%的學生得分在70分以下。 對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學生進行測試時,賀陽發現,66.2%的人存在信件書寫格式問題,86.5%的人存在行文語氣問題,100%的人存在語法問題。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王平(化名)雖然對自己的漢語應用能力很自信,但他依然覺得自己有問題,特別是在應用文的行文格式與語氣運用上,有些拿捏不准。 在給一家用人單位寫實習自薦信時,王平曾上網仔細核對了自己的行文格式,發現信裏存在一大堆毛病。『雖然我在小學時也學過應用文寫作,但由於平時寫得太少,久而久之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海某私企員工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坦言自己在漢語應用中存在不少問題――『詞語儲備不夠,經常感覺詞窮』(64.8%)、『詞語的使用、搭配存在問題』(28.6%)、『行文格式存在問題』(27.8%)、『語法錯誤比較多』(17.4%)、『不認識的漢字太多』(16.4%)等。 賀陽指出,『漢語應用危機』一方面是指人們運用漢語的能力下降,出現交流障礙;另一方面是指漢語作為母語,其本身的結構變得混亂,功能發生萎縮,進而遭遇被其他語言替代的危險。 『漢語應用能力差,如果變成一種長期而且普遍的存在,那漢語本身就會受到侵蝕,作為母語的漢語本體就會出現退化。』賀陽說。 漢語應用能力危機源於『外語熱』? 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漢語應用能力的危機?73.2%的人認為,原因在於『網絡時代,人們在使用漢語時不太規範』。 【漢語的危機】作者、【文藝爭鳴】雜誌編審朱競指出,網絡語言的流行雖然是漢語適應社會進步的結果,但也會帶來漢語的碎片化。不規範的網絡用語,對於不常上網的人來說很難理解,久而久之,不同群體間的交流,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賀陽看來,我們不必過於擔心網絡語言會衝擊國人的漢語能力。『語言系統具有自我淨化功能,一種新的語言要素要想進入大眾語言系統,首先要被大眾廣泛接受。而網絡語言只被少數人使用,很難對漢語本身造成污染。』 調查中,52.0%的人認為,漢語危機的原因在於『很多人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漢語學習』。此外,還有『現在人喜歡解構漢語,稀奇古怪的詞語層出不窮』(43.6%)、『影像文化佔據絕對優勢,文字越來越不重要』(30.1%)等。 『如今英語比漢語更受重視。』 在找工作時,用人單位也更看重應聘者的英語水平,這讓很多大學生對英語等級證書趨之若鶩。『但工作後你會發現,不論是寫文件、作報告,還是與人交流,漢語的使用率和作用遠大於英語。』 朱競指出,如今不單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過度重視英語,就連許多中國作家的作品,也開始帶着一股『西文腔』。 『試問,當一個國家的母語教育還未得到切實保證,就盲目地推廣外語教育,甚至把外語等同於母語去推廣的時候,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將人生最寶貴的時間,用來死記硬背那些不屬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外語時,後果又是什麼呢?』 賀陽指出,語言的生命力表現為,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它都能夠給使用者提供得體的表達方式。但我們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總是喜歡反叛和解構,認為只要與眾不同就是創新,經常把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用語隨意混用。然而,混合後的新式語言不論用在哪種場合,都顯得不太合適,都傷害了漢語的表達功能。 『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媒體起着推波助瀾的消極作用。比如現在網上流行的「給力」一詞,本是非正式場合使用的詞語,但現在卻鋪天蓋地,出現在公共媒體上。』賀陽說。 漢語日益粗鄙化,反映出中國人與自身文明之間的斷裂 本次調查顯示,47.1%的人將漢語危機的原因,歸咎於『當前漢語教育存在問題,讓許多人不願花力氣學漢語』。 『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本應是中小學教育解決的問題,但現在漢語在應用上遭遇危機,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當前的漢語教育。』賀陽說。 調查顯示,僅兩成人(23.5%)對當前漢語教育有好評,而且僅有4.0%的人認為當前漢語教育水平『非常好』。更多的人(57.1%)認為,我們的漢語教育『一般』,16.5%的人覺得『比較差』,2.9%的人認為『非常差』。 陝西省安康市某小學語文教師陳葉(化名)說,在教學制度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呼籲課外閱讀和批判應試教育,都只是徒勞。『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最主要的是學生考試成績。為了「保飯碗」、「爭優秀」,老師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學。』 近來,民國時期的語文教材【開明國語課本】,受到不少網友熱捧,甚至多次重印後仍面臨斷貨。 此書的出版負責人介紹,出版此書也是對現行語文教育不滿的一種表達,語文教育不能只是『一課一練』,它更應該是對孩子心靈的薰陶。 朱競認為,【開明國語課本】確實能體現漢語教育的精髓――學生在學習充滿美感語言的同時,還能受到道德教育。『我們應該讓孩子去閱讀更多漢語經典,自然習得漢語中所蘊含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範。』 漢語教育怎樣才能提高呢?本次調查顯示,『語文課應列為大學必修課』(71.1%)呼聲最高,其次還有『要讓大家認識母語水平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65.4%),『應該更加注重漢語的實際應用』(60.7%),『應加強對漢語傳統經典的學習』(57.5%),『制定漢語基本標準,並推廣漢語水平測試』(50.6%),『語文教學避免死記硬背』(45.9%)等。 賀陽表示,漢語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更擔負着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重任。漢語教育不應僅僅存在於語文課上,更應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漢語的應用分為「看得懂」、「通順」和「給人以美的享受」三個層次。我們不能只講求「用」,還要考慮在什麼層次上用。我們不能只教會學生「看得懂」,還要在學校、社會和媒體的引導下,讓年輕人追求得體的、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漢語應用方式。』 『保衛漢語勢在必行。』朱競認為,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背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危機。 她認為,漢語表達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眾對漢語的普遍漠視,反映出當代中國人與自身傳統文明之間出現了難以彌合的斷裂。漢語使用的碎片化與不規範化,還會給國人相互間的交流與理解帶來巨大困難,從而可能危害國人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