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前接觸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歲以後開始專心研究道家思想,50歲以後就研究【易經】。』作為首位參加【百家講壇】節目錄製的台灣學者,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近年來在內地不斷傳播哲學和人生,憑藉自己獨特的見解、生動風趣的語言,受到了內地觀眾的喜愛。昨日,傅佩榮應邀來南京演講,並在下榻的江寧百家湖畔的酒店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心中有父親留下的『燈塔』 一年有200天在台灣和內地進行各種演講,從文化中心到學校,從行政機關到社團,都留下了 傅佩榮說,開始他接觸的是西方哲學,後來受到國學大 談到兩岸講座有何不同的感覺,他說他主要在大學演講,『台灣的學生聽演講後會提出很多問題,常常讓我下不了講台,內地學生提問題的比較少。』 國學受益十年後才見分曉 前幾年,隨着【百家講壇】的推動,民間掀起了一波國學熱潮。對此傅佩榮認為挺正常,『國學發展必須要經過三個階段:普遍推廣、回溯經典、經典與實踐的結合。前幾年的國學熱其實就是一個媒體向大眾普遍推廣的階段,而現在國學退燒,就到了回溯經典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應該回到儒家、道家等經典之作中。』 他認為,這三個階段跨度可能會持續10年左右的時間,『因為現在三四歲的小朋友開始學習國學,10年後等他們這一批長大了,國學發展才能進入第三個階段。那時候國學才能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與實踐結合,產生其真正的影響與作用。那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受益。』 『我們要從古代經典國學中學習什麼?我想應該是那些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原則。不過,一定要注意,必須將古代經典同現代生活經驗相結合,重新加以解釋,否則經典只會成為教條。』傅佩榮就告訴聽眾國學對於現代人的意義所在。作為首個台灣學者走上【百家講壇】講『孟子的智慧』,傅佩榮在大陸幾乎把『孔孟老莊』都講了個遍。記者問他這四個先賢中,最欣賞哪位?他立馬說,『最崇拜孔子,最喜歡莊子。』 【易經】探討『變化』非算命 傅佩榮告訴記者,他的新作【易經入門】剛剛由北京博集天捲圖書公司策劃出版。從儒家到道家,再到【易經】,他試圖想告訴大家,普通人也應延續這樣一個軌跡。『在我個人看來,三十歲時應該多讀儒家,因為它強調個人與人群的關係,個人好社會才會好,年輕人需要儒家的這種鼓勵;到40歲以後,事業上有成敗得失,跟人相處有愉快也有不愉快,此時就應該讀讀道家,因為莊子勸人看開,教導人們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而到50歲以後,很多人成就了一番事業,此時決策很重要,所以學習【易經】,掌握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是有好處的。』 眾所周知,【易經】神秘而富有智慧,但是會使人聯想到迷信、算命。『這是誤解,【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內容有義理與象數兩部分。義理提醒我們如何做人處事;象數則可用來占卜,揭示變化發展的趨勢。』 談到【易經】的現實意義,傅佩榮強調:『要避免將佔卦看做投機取巧的手段,而是要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就目前身處的情況看各方面的信息,打開心靈之眼。』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