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葉渭渠不偷閒不爭名 告誡後輩求知永不言倦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0-12-15 08:00|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561| 評論: 0|原作者: 陳熙涵|來自: 文匯報

摘要: 『道路變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頂了,正在這麼想的時候,陣雨已經把叢密的杉樹林籠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驚人的速度從山腳下向我追來』;『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因葉 ...

『道路變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頂了,正在這麼想的時候,陣雨已經把叢密的杉樹林籠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驚人的速度從山腳下向我追來』;『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因葉渭渠老人的翻譯文字之美,人們記住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如此靜美的開頭,而1211日晚的北京城,因這個最早將日本現代文學之美帶給國人的老翻譯家葉渭渠的意外去世,顯得更料峭。

  葉渭渠的學生、日本文學翻譯研究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金龍在接聽記者電話的時候,語調是低沉的。他的思緒仿佛停在了最後一次見到葉老的飯桌上,久久不能接受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就在一個多月前,葉老打電話說要請我們年輕人吃飯,當時他的精神非常好,面色紅潤泛着光澤,就像北京深秋的紅葉,那種非常紅的紅葉。我們都說葉老啊,你的狀態怎麼比年輕人還好呢?葉老笑呵呵地答「那是唐老師飼養得好哇」。』許金龍回憶道,飯桌上的老人談笑風生,一如往常,再三跟後輩強調要多給年輕學者提供機會,搞文學研究很窮、很難,但是研究要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不能中斷。一個月後,得悉葉老突然去世的消息,第一時間趕往葉家的許金龍,見到葉渭渠的夫人、同是日本文學翻譯和研究者的唐月梅,晚輩希望唐月梅保重,不要太難過,而老太太卻叮囑:『葉老走了,他一直記掛的事,要放在心上。』

  葉渭渠11日晚突感不適被送往北京垂楊柳醫院,入院後經全力搶救無效,因心梗去世,終年82歲。在葉渭渠、唐月梅二老筆耕不輟的書房『倚梅齋』里,至今堆滿中外學術書籍及夫婦倆的專著,『寡慾勤奮』的字幅,依然掛在客廳的牆上。好多年,老兩口一人一張寫字檯,他選擇川端康成作為研究日本文學的突破口;她則以三島由紀夫切入,將日本文學殿堂級人物,帶到中國讀者眼前。

  『倚梅齋』在葉老心中有說不盡的情義。葉老曾對採訪他的記者說:『一是我們以為學人應有像梅花凌寒傲霜那樣的風骨,二是我與月梅在幾十年求學之路上緊密相倚走了過來,也是我們大半生努力為人為文實踐的一個縮影。』在學術界,兩位先生在中日文化研究上的合作是不多見的。他們談家事的時間很少,對話大多在學問上。每一部譯作、論著都凝結他倆靈魂的對話。葉先生稱這種關係不是『夫唱婦隨』,也不是『婦唱夫隨』,而是『同舟共濟,一加一大於二!』

  退休後的葉渭渠不像一般老人那樣頤養天年、浮生偷閒,而是決心『春盡有歸日,老來無去時』,他與夫人合著【日本文學史】(6),前後近30年的光陰,光搜集整理文獻資料就耗費近20年,列出的主要參考書目分為八大類,共164種,510冊。

  葉先生生前總滿懷激情地告誡後輩『求知永不言倦,求學永不言老』,通俗來說就是『老牛拉破車,不倒繼續拉』。生活中,葉老實踐着諾言,在【日本文化史】之後,又完成了45萬字的【日本文化通史】,並着手整理舊作【日本文學思潮史】,修訂編錄【日本小說史】。

  前些時日,中社院日研所舉辦大江健三郎研討會。葉渭渠滿懷深情地說:『我讀大江的書,主編大江的書,又與大江進行過「作家學者四人談」,但第一次在我工作過的日研所與大江先生見面,將留下美的回憶。』大江先生接着他的話發言:『葉先生剛才說「在親切的場所留下美的回憶」,先生選擇用「美的」二字,我覺得十分的美。』

  『半個多世紀以來,葉渭渠勤奮為學,不偷閒不爭名,求真求實地走在求知路上,明天先生的告別儀式將在八寶山最小的那個廳舉行,那是一個容納10來個人的小廳。』許金龍感慨地說道,『那是葉老身前就留下的話「悄悄地來,靜靜地走」,大家都很忙,不要給大家添麻煩。』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