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善本掌故:沮渠安周造寺碑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6-6 08:30| 發佈者: 夏知| 查看: 1555| 評論: 0|原作者: 盧芳玉|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摘要: 【沮渠安周造寺碑】又稱【沮渠安周造像記】,夏侯粲撰文,隸書,存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北涼承平四年( 445 )刻。清光緒八年( 1882 )出土於今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最初為當地挖寶人所得, 1902 年,格倫 ...

【沮渠安周造寺碑】又稱【沮渠安周造像記】,夏侯粲撰文,隸書,存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北涼承平四年(445)刻。清光緒八年(1882)出土於今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最初為當地挖寶人所得,1902年,格倫威德爾率領的德國第一次吐魯番探險隊從挖寶人手中購得並運到柏林,存於民俗學博物館。此碑出土時即殘,在運往柏林途中又不幸斷裂為二,二戰之後不知去向。目前可見原碑影像只有1907年德國漢學家福蘭閣發表【吐魯番亦都護城出土的一方漢文寺院碑銘】一文時的附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赴歐考察憲政的端方在柏林見到此碑,詫為瑰寶,與博物館館長協商傳拓,惜無良工,拓第二張時捶毀碑字,被博物館拒絕,故存世只有一張整幅本和一張僅存四分之一的不全本,且字跡模糊,皆非佳拓。

  整幅本被端方視為至寶,遍請二十餘位名家題跋,其後人售予李介如,其不全本端方贈與繆荃孫,並請友人劉拙東用響拓法補足,後經張伯英亦歸李介如,李介如顏其室曰『北涼雙碑館』。李介如孫李章漢先生歷經『文革』,細心保存,1976年,把兩本皆捐贈中國歷史博物館。此外,光緒三十四年(1908)劉拙東還響拓一全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此本有端方、樊增祥、張祖翼、張伯英、許炳H等人的題跋,鈐印累累,亦足珍貴。響拓是摹拓善本碑帖的一種方法,其做法是將透明薄紙平鋪在碑帖上,用筆雙鈎輪廓,然後填墨或用小撲子穎拓。

  此碑文辭高古,典雅嫻熟,能與【文選・頭陀寺碑】媲美,可見撰文者夏侯粲不但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而且精通內典,當出自中原士族。碑文字體介於隸楷之間,上承居延武威漢簡、漢碑及晉人寫本,下啟龍門造像及北魏諸碑,提供了漢字由隸變楷的來龍去脈。

  吐魯番盆地土肥水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高昌是由屯戍區發展來的居民區,雖然儒家經典曾有傳入,佛教的影響也日益明顯,但是文化的傳播局限於少數人之間,總體的文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沮渠氏的入據,為高昌帶來了一大批當時供職於北涼的士人和河西地區的高僧。【沮渠安周造寺碑】雖然僅僅記述了篤信佛教的沮渠氏雕造佛寺的事情,但是從文章風格、字體特徵、所記習俗等多方面,都可見儒家文化和佛教通過北涼對高昌的深遠影響,從中可尋當兩晉十六國河西地區相對穩定時期,一部分中原的漢族知識分子流徙河西,並把漢文化移植、保存和儲藏於西北地區的史跡。

  清末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樹曾經收藏四件沮渠安周供養經,均有題記,正可與【沮渠安周造寺碑】互相參證。這些寫經今藏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