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海珠區石榴崗路,有一處低調的『國寶級』遺蹟珍寶――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陸最遠(達100公里)的古海岸遺址,在1963年被定爲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由於多年來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遺址上的海蝕崖和海蝕洞風化剝落嚴重,海蝕平台被掩埋在荒草之下。 最近,有讀者向本報反映,不斷有人在周邊傾倒垃圾,遺址淪爲垃圾場。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幾近被荒草完全遮蓋,老鼠和蚊蟲遍布,髒臭難耐。 爲了對遺址進行保護,海珠區重新提出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方案,要求在今年內啟動工程。目前,第一期的建設資金已經到位,正在進行設計工作,順利的話,遺址公園一期在年內可以向市民開放。 寶貴自然遺產被荒草掩埋 『我在網上看到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的介紹,慕名前去參觀,結果掩藏在荒草之中,到處是垃圾,真令人失望和心痛!』讀者劉先生向本報反映七星崗古海岸遺址荒蕪髒亂的情況,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保護這處珍貴的自然遺產。 昨日下午,記者好不容易在石榴崗路華南快速幹線高架橋旁邊,找到了一個小山岡,古海岸遺址就在這個山岡上。到處荒蕪,老鼠亂竄,蚊蟲飛舞,隨處可見糞便,惡臭難聞。 鑲嵌圍牆上的『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海岸遺址』的石碑完全被荒草所遮蓋,更令人惋惜的是,裸露的海蝕崖已被嚴重風化剝蝕,海蝕平台也幾乎看不見了。儘管古海岸遺址就在路邊不遠處,但由於沒有任何標識,人們即使從路邊經過,也很難知道這裡就是遺址所在。 在遺址周邊,有好幾處倉庫、加工場和廢品回收站,工人正在分揀廢品,有一些挑揀出來的就直接堆放在圍牆邊上。 『這個古遺址啊,就是垃圾場』,山岡下的士多老闆調侃說。 世上深入大陸最遠古海岸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是在1937年由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時發現的。它突破了世界古海岸線與今天海岸線寬度最大值爲50公里的說法。在此之前,地理學家們普遍將義大利距今海岸50公里的波河海蝕遺蹟視爲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大里程。七星崗古海岸遺址距今海岸100公里以上,是原來說法的一倍。由此國內外的地理學家認爲,七星崗古海遺蹟完全稱得上是『世界級』和『國寶級』的海蝕遺蹟。1963年,廣州市政府將遺蹟列爲第一批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圍牆保護,後又建亭立碑紀念。 中科院廣州地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平日、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王爲教授等曾多次呼籲要重視和保護遺址。七星崗古海岸遺址是被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可的海陸變遷標誌,是廣州滄海桑田的見證;由於海蝕崖主要爲構造比較疏鬆的白堊紀紅砂系礫岩,除風化破壞外,荒草的根系作用更易破壞岩石。近年來,在自然和人爲的情況下,已有不少剝離石頭滾落下來,最大的足有一噸重。 管理有困難『國寶』成垃圾場 這樣一個珍貴的『國寶級』自然遺址,爲什麼會淪爲垃圾場?昨日,記者走訪了海珠區江海街和文物管理部門。據海珠區文物管理部門介紹,多年來廣州市和海珠區的文物部門曾多次進行協調,但由於遺址的產權等原因,管理上遇到了很大阻力。該負責人說,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屬於自然遺址,之前,省文化廳曾答覆指出該遺址沒有人文遺存,不屬於文物範疇。遺址和周邊環境的日常維護,主要由街道進行管理。但是由於遺址所在的地塊屬於部隊,街道在管理上也遇到了很大阻力。而古海岸遺址所在的江海街則表示,對遺址保護的最大難度是缺少資金。 據介紹,2004年10月,江海街曾將七星崗古海遺蹟周邊地區的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向區里反映,海珠區制定了復綠方案,並於2005年2月完成了復綠工程,修建了一堵半封閉的圍牆。 遺址公園修建今年啟動 從2006年開始,廣州市、海珠區就曾多次提出要在古海岸遺址及周邊修建遺址公園的設想,並多次制定了時間表,但是一直都未曾付諸行動,擱置多年。今年,海珠區委、區政府多次明確了要在年內啟動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的建設。記者昨日獲悉,目前公園一期的數百萬建設資金已經到位。設計方案正在完善,待規劃部門和市文廣新局審批通過後即可實施。 據介紹,公園一期主要是對遺址前面的空地進行整治,建成廣場。並將遺址和周邊的綠化進行整理優化。修建好園道,方便遊客前來參觀。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