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 劉震 攝 中新社衡陽10月25日電 題:『道』與『The Way』的溝通――中國語言學家許嘉璐對話英國漢學家彭馬田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鄧霞 作為中國傳統宗教的道教還不是一種世界性的宗教,但其5000言的經典【道德經】在歐美有許多研究者。智慧深邃卻難以言說的『道』,東方、西方可以如何來溝通? 24日晚間,在湖南南嶽衡山舉辦的國際道教論壇嘗試了一場的『東西論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語言學家許嘉璐和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英國漢學家彭馬田(Martin Palmer)對談『自然和諧之道』。 作為學者,許嘉璐研究的是闡釋中國古代典籍的工具學科――訓詁學。他認為,『道』沒有準確答案,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道經】第一章第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關於『道』的深邃思想只能用心領會。如果一定要通俗地定義,它是世界的規律、人的規律,是本該如此卻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自1995年與中國道教協會合作開展環保工作,彭馬田對於宣示『世間萬物一齊生長,才是富足』的道家思想很着迷,他曾為歐洲帶去又一種譯本的【道德經】。他說,我用『The Way』來指『道』,意思是給我們指出一條可以往前走的道路。 許嘉璐稱『The Way』這一延續了400年的譯法為『拉丁語系中比較妥帖的對譯』,但兩種語言之間交流的困難無法彌補。 好在道家理論雖深刻,卻是用有趣的方式來表達。對於英國友人帶着『陰陽』等陌生的措辭來請教,彭馬田說,幸好道教善於講很多的笑話和故事。在翻譯【易經】、【道德經】及八仙等神話傳說時,他為其中的機智、幽默甚至笑出眼淚來。 譬如一則八仙中鐵拐李的故事,講述原本年輕英俊的青年為成仙人離開其軀體,經過種種巧合,回來作仙人時他的靈魂卻必須接受一個醜陋、駝背、瘸腿的軀體。這則神話繞着彎告訴人們,心的完美終究比軀體完美更加寶貴。 許嘉璐贊同彭馬田的觀點,道教這一古老宗教的絕妙手法,是隱喻,是從身邊概括故事、給人很多啟發。他甚至提出,如果沒有道教,中華民族可能就少了或將延時產生豐富的想像力、深邃的思辨力和探究天人之際的意志力。 【道德經】問世約2500年後,『道』為何仍然重要?許嘉璐說,這是因為今天社會、人心的危機是『不知足、不知止』;每個早晨、晚間,都可以看到違背『道』的事情發生;人們必須回歸『道』、敬畏自然,讓自然按自己樣子恢復、生長。 彭馬田說,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一直爭論人類是否有權對地球只是索取而不付出;而道教清楚表明,必須崇拜、尊敬大地,要看到自然的方向並隨它而去,『我從老子的言論中得到很大鼓舞』。 在回答中國道教學院一位女學生『當今智慧比起以往是否出現倒退』的問題時,許嘉璐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釋迦摩尼、老子、孔子等賢哲帶來的智慧已影響了人類近2500年的歷史;現在這個時代又需要東西方的智者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關係提出有智慧的學說。 許嘉璐說,道教『天人合一』等教義可以補充西方哲學某些不足,希望中外學者、修道者坐在一起來研究,互相包容、尋找契合點。彭馬田認為,應該透過教育讓今人了解老子、莊子、列子的深奧智慧;我們現在面臨的時刻,不能強迫自然發生改變,最後也不可能通過知識解決所有問題。完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文化頻道分享到:更多... 相關新聞:・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