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術速成』成文科研究頑疾 評價體系重量不重質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0-12-7 08:00|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561| 評論: 0|原作者: 李雪林|來自: 文匯報

摘要: 一名 40 多歲的文科學者剛剛評上教授,他的學術成果單上赫然寫着:發表論文 1000 篇,出版各類著作 100 多本;一個影視學院的教授,一年可以把五本書的書稿交給出版社,每本書有 20 多萬字……這是大學人文社科研究 ...

一名40多歲的文科學者剛剛評上教授,他的學術成果單上赫然寫着:發表論文1000篇,出版各類著作100多本;一個影視學院的教授,一年可以把五本書的書稿交給出版社,每本書有20多萬字……這是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學者們見怪不怪的成果產出速度。

  相比理工科教授熱衷於爭課題、搶項目,如今的文科教授們忙於炮製論文、出版著作,重量不重質的功利化評價體系下,十年磨一劍的潛心研究近乎絕跡。『學術速成』,正在成為大學文科研究領域的一大頑疾。

學術研究成流水作業

  復旦大學一名社科領域的青年學者告訴記者,有的教授從已經發表的文章中選出幾篇拼湊成一本書出版,就變成了專著;有的教授把研究生組織在一起寫書,一人寫一章,一個月就能寫出一本書――主編是教授,研究生都成了編寫人員。『學術研究成了拼裝車間裡的流水線作業。』

  眼下,大量低水平、重複的論文充斥文科研究領域。滬上某高校管理學院的一名副教授告訴記者,近年來在經濟管理研究領域,關注垃圾回收和資源化再利用的靜脈產業,是一個新興研究方向,從2002年發表第一篇文章起,國內一大批重複概念的文章相繼發表,以至於能夠查閱到的文章都是重複的,真正有見地的文章很少。

  『追蹤熱點和應景的研究多,為了更容易被雜誌看中,根據當下研究熱點炮製論文的也不在少數,研究立場也隨風倒。』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朱春陽曾經很困惑:1996年之前,我國學者對西方報業集團的研究以批判為主;而當1996年我國第一家報業集團成立之後,還是同一批學者,卻大談報業集團的好處。『後來我搞清楚了,批判的框架來自於傳播政治經濟學,而建構性的框架來自於媒介管理學,但是你的立場在哪裡?這種跟風式的研究帶來了直接的利益,卻讓年輕的學子陷入巨大的困惑。』

  對待課題,同樣速成。由於高校注重申報課題而不是完成課題,很多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課題申報上。一名青年教師看到,身邊有的課題大戶到課題結題時,就拼湊一些文章用課題經費出書,然後請來相關專家評價,以應付考核。即便是對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也多從西方研究學者那裡借理論標籤。

  一家核心期刊的雜誌編輯感嘆,在一個『學術速成』的年代,接到的大量稿件都是拼湊的,沒有對學術的敬畏,校園裡瀰漫着一股浮躁的學術風氣。

評價體系重量不重質

  在上海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聶永有看來,『學術速成』現象呈蔓延趨勢,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密切相關。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考核和職稱晉升,普遍是看量化指標。這樣,成果的數量以及檔次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大干快上,追求『短、平、快』成為很多人的必然選擇,大量的學術垃圾應運而生。『大家都比誰的數量多,誰踏踏實實做誰倒霉。』

  復旦大學一名社科專業的講師告訴記者,職稱評定中,一般以論文數、項目數、專著數、獎項數排隊,迎合這個評價標準,篇目數量上去了,待遇就有了。結果,學者們關注的是論文的數量和發表論文雜誌的檔次,是不是核心期刊成為投稿者最關心的事情。事實上,所謂的核心刊物,發表的文章水平未必一定高,但簡單的分類造成大量的投稿湧向那些所謂的核心雜誌。而在缺乏有效監督措施的背景下,一些純粹以斂財為目的的雜誌反而如魚得水。據了解,特別是在一些二、三線的高校,對核心期刊的考核特別看重,對發表文章的獎勵可能和一個教師的年薪相等。本專業的國內頂級刊物的一篇文章,有的高校可以獎勵10萬元。

  朱春陽看到其中的一個怪圈,發文章越多,越有名氣,也就占有越來越多的學術資源,發文章就越容易,這樣就陷入了考核機制中的循環怪圈。

  朱春陽說,醫科有相對客觀的標準,如果只有一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影響因子在40以上,就認定有評定高級職稱的資格。但是文科評價沒有相對客觀的標準,沒有對質量和研究能力的評定,數量成了唯一的標準。

  『以前說,寫一本書,吃一輩子,現在如果是寫一本書,早就完蛋了。』朱春陽幽默地打了個比方,『孔子在今天也評不上副教授,因為他述而不作,論著都是後人幫他整理的,按現在的體制,只能追認他教授了。』

學術研究需有敬畏之心

  復旦社會學專業有一個教授,曾經十年時間只讀書不寫作,讓不少復旦青年學者羨慕和讚嘆。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十年磨一劍,現在基本上絕跡了。聶永有曾經到日本訪學,東京大學一位知名教授拿給他的成果清單僅僅是一張A4紙,但是每一篇都是業界公認的有分量的論文。如果你告訴他,有學者一年可以寫幾十篇論文,只會讓人對你的學風產生懷疑。

  朱春陽認為,當前學術界的學術研究本身不規範。在國外,論文撰寫和論文刊登是有周期的,雜誌的審稿也是很嚴格的,一篇論文的審稿周期長達一年是很正常的。特別是一些速成的所謂成果,周期一長,其研究價值則大打折扣。

  聶永有認為,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體系必須進行重新思考,摒棄單純以量化指標作為考核標準的評價體系,鼓勵研究者靜下心來,系統地研究一些真正有學術價值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也有一些高校作出一些改進,比如把評估周期拉長,不是一年一評,而是三年一評。但是整個文科生存環境仍然是以論文數量和成果快慢來考核的。

  『篤定做學術的,一定有一份堅守。是要成果多還是要成果好,學者可以做出自我選擇,但是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有內在沉澱的文化,大學應該提供一種選擇的空間,而不是讓學者沒得選擇。』朱春陽說,一方面在自己學術成長過程中要有一個標準,一方面又應該對我們寬容,使我們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夠研究下去。獨立思考,不跟風,堅守自己的學術研究取向,是青年學者學術健康成長的根基所在。

  朱春陽說,在一個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的時代,『學術速成』的誘惑很大,唯有心懷對學術的敬畏,或許才能求得一方讓心靈安寧的學術淨土。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