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從12月1日起開闢『搶救和保護絕學系列報導』專欄,陸續刊發了【爲文明繼『絕學』且看今朝】、【學者說:絕學不能絕】、【東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繼續活下去】、【西夏學:國際顯學 仍有隱憂】四篇絕學保護的文章,光明網也同時開闢了相關的討論專欄。今天,本報特刊發一組網友熱議,以饗讀者,同時爲本系列報導作結。希望報導能引起大家對絕學保護的關注,爲文明繼絕學,讓薪火永相傳。 光明日報報導刊發後,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網友們通過跟帖、博客等形式表達對絕學瀕危的擔憂,以及搶救和保護絕學的期盼,並有網友提出了有效的建議。 擔憂: 絕學不能成爲『即將滅絕的學科』 冷眼觀世界(光明網網友):人類歷史上有可能出現過幾次高度文明,最終都毀滅。如果今天我們不保護好自己的絕學,那麼將來我們就有可能被新的人類進行考古和挖掘! 巧拙(光明網博主):文化、文明在當下不僅要發展,更要爲往聖繼絕學,絕學不能成爲『即將滅絕的學科』,而應成爲『閃爍著光輝,既體現民族特色,又獨一無二的學問』。 高唐州報(百度貼吧網友):曾經盛極一時的瑪雅文明仿佛在一夜間突然消失,留下了迄今仍未解的『瑪雅文明之謎』。這起來自異域的文化事件爲我們敲響了警鐘,那就是:文明的承繼必須得到人們有意識的傳揚,否則便有可能因爲斷裂而影響人類文明史的延續。這決不是杞人憂天! 疾走(光明網博友):歷史和文化是什麼?是我們之所以稱爲華夏民族,之所以如此說話,如此行事,如此喜怒哀樂的源泉,正因爲歷史和文化不同,我們和其他國家民族才存在這麼多不同。而絕學是歷史文化里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地方,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源泉,不能丟了。 素手牽裳(新浪網博主):絕學不能斷在我們手上。 水東樓(搜狐網博主):現在國人有多少潛心於自己的文化?當我們站在世界的角度來看,一個僅僅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拼命挖掘自己文化遺產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又在幹什麼?我們正在親手毀滅著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成爲歷史和民族的罪人。絕學保護亟待重視。 原因: 文化基礎研究需要加大投入 sy(光明網博主):爲什麼文化基礎研究沒有人去干?因爲機制沒有捋順。外國很多是文化基金給錢,我們可以花幾億修建廟宇,卻不一定肯花幾十萬培養一個中國文化基礎研究人才,這才是關鍵。 沐澤子(光明網網友):絕學,不僅僅是在傳承上後繼無人,更因爲它相對社會來說趨於小眾化,趨於精英化,接觸到的人少,即使接觸了,也不易被廣泛接受。 風塵風(新浪微博博主):對當前傳統文化的『弱視』,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很多好東西,被我們現在毫無篩選當作糟粕拋棄了。我們接受的教育里傳統的東西越來越少,更多時候是我們親眼看著絕學毀滅。我們早晚會爲自己的行爲悔恨。 Ocean(新浪博主):據一位仡佬族文字的研究專家介紹,目前全國只有幾個人懂得這種文字。資金投入不足和後備軍培養不力都成爲少數民族文字保護的障礙。民族文字的保護除了政府的支持外,青年一代的繼承和民間組織的人力、財力都應該發揮作用。 大反轉(光明網網友):現代人浮躁求功利,很少有人對絕學痴迷,也沒有人發現這些文化里的美,就算喜歡,也沒有把自己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當中去。 建議:創新『絕學』,發展『絕學』 Yuanqing(光明網網友):搶救絕學最重要的不是如何保護,更重要的是傳承,應該培養這方面的人才,而不是每次只是簡單地呼籲,沒有實質的行動。 Summerdance(光明網網友):我認爲搶救和保護『絕學』,不僅是繼承傳統『絕學』技藝和文化,還有培養『絕學』傳承接班人的問題,還應當不斷挖掘『絕學』里可以借鑑的思想、藝術、技術等方面的價值,同時創新『絕學』,發展『絕學』,將『絕學』轉變成適合現代社會的『實用學』,這才是『絕學』延續生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陳翔(光明網網友):不難看到,真正要把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好,不僅僅國家和相關部門要有高度的緊迫感,同時還應儘快完善相關的政令和保護措施。我在此向全民發出呼籲:請大家積極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隊伍中來,讓每個人都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才能世代得以廣泛弘揚! Tiager(光明網網友):『絕學』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遺產,搶救『絕學』就是在保護和弘揚民族的精神財富。呼籲能喚起人們的重視,但是要落到實處並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行的。希望大學和研究機構在追求科學研究和國家重大項目的同時,更要承擔起社會智庫和文化博物館的功能,希望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 Aprilnight(光明網網友):絕學的保護不是一兩個人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行爲。 Husolar(新浪網博主):首先,政府要爲絕學研究者創造更好的學術環境,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其次,想辦法使絕學不僅僅只被少數人理解和接受,任何一種文化都應該能在人與人之間找到共鳴點;另外,通過學校教育等方式,在全社會積極普及絕學知識。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