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河北石家莊、福建南平後,古城改名再掀波瀾,這一次,成爲主角的是鄂西北、漢水流域歷史文化名城襄樊。 昨日,人民網一則短訊引起眾多網民關注―――『近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爲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爲襄陽市襄州區』。 『持續了近10年的改名之爭總算有了最終結論』,當地的一家論壇上,有網民如此留言。 據當地一家報社的記者回憶,『襄樊醞釀改名』大約從2001年開始,先是【人民日報】一篇支持改名的文章;隨後有政協委員提出『古城應更名襄陽,回歸歷史』;2006年,襄樊市民政局的一份文件里也明確提出,『從2007年開始啟動襄樊市更名爲襄陽市的調研論證工作』。 正方 改名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 襄樊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CCTV中國魅力城市評比中,襄樊從600多個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入圍『十大魅力城市』。境內有國家級、省級風景區36處,其中古隆中爲國家級4A風景區。 2001年10月9日人民日報上的一篇【襄樊何不稱襄陽】引起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諸多討論。作者李輝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認爲,『襄陽』一詞有著很高的知名度、美譽度,歷史上,這座城市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爲兵家必爭之地,聞名海內,『襄陽,早已溶進了中國文化的血液里,溶進了中國人的記憶』。與『襄陽』比,『襄樊』一詞的知名度便遜色不少。 支持古城改名的人普遍認爲,『襄樊更名襄陽後,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吸引招商引資,復興當地的經濟。』 反方 改名花費千萬,誰埋單 並非所有人都樂觀看待城市改名產生的效益。 昨日,鳳凰網、騰訊網就『襄樊更名』一事分別做了調查。鳳凰網的調查中,支持改名的網民占多數,但同時段,騰訊網的調查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抵制改名的人超過了五成。 『回歸歷史,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初衷是善意的,但也要考慮改名的成本與城市收穫之間的比例。』 襄樊當地的論壇上,有網民就指出,改名之後,人們的證件、店面的招牌、公司的印章、銀行的帳戶是否都要更改,『假設一座150萬人口的城市改名,僅更換二代身份證一項就要花費兩千萬,誰爲這筆費用埋單?』 還有網民質疑:城市改名涉及每一位居民,『襄樊更名襄陽』一事有沒有進行全面的評估? 當地市直單位一公務員小潔表示,『的確有很多人不知情,大部分市直單位也沒有收到市政府有關更名的通知』。 熱議 打造文化名城,光改名還不夠 昨日,襄樊當地的幾家網站也已掛上了『襄陽』的前綴。 『名字已經改了,但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提升襄樊,或者說襄陽的影響力,光靠改名不夠,當年荊州、沙市合併後,取名「荊沙」,後又更名爲「荊州」,但經濟上並沒有超越襄樊,這說明,一座城市要發展,除了改名,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東湖論壇的襄樊版里,一位較爲理智的網民表達了他的期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