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吳鴻清:大學教授『盯』上小學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0-12-3 08:00|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744| 評論: 0|原作者: 牛勃|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吳鴻清希望用自身的實踐去求證『錢學森之問』。 他用一連串反差,喚起人們對小學素質教育的沉重思考。 稀疏的頭髮,過時的軍用棉大衣和大頭鞋。要不是鼻梁上那 ...

吳鴻清希望用自身的實踐去求證『錢學森之問』。

他用一連串反差,喚起人們對小學素質教育的沉重思考。

稀疏的頭髮,過時的軍用棉大衣和大頭鞋。要不是鼻梁上那副深度近視鏡,特別是鏡片後那雙明澈而睿智的眼睛,誰也不會將他和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等耀眼的頭銜聯繫起來。吳鴻清,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教授,【中國古代璽印大典】主編,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文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而他現在做的,是在一個農村小學辦『伏羲班』。

他在北京『盯』上大西北一個偏遠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用極其執著的方法進行教育探索,已引起國內外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錢學森之問』和『童子功』

『素質教育喊了好幾年,越喊越響,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作業越來越多,睡眠越來越少。沒有休息,沒有快樂,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學幾年,沒學到多少終生受益的東西,太冤了!一些重要競賽中,中國學生的漢語水平竟趕不上外國學生。』

吳鴻清創辦伏羲班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希望和現實的距離。

『為什麼方方面面對教育不滿意,卻無能為力……教師的人生價值在於能夠為國家、為民族培養出人才。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人才,問題首先出在啟蒙教育上。沒有好的苗子,怎能培育出參天大樹?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傳統教育曾經為中華民族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啟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汲取、繼承,讓它在現代社會重放光芒。「錢學森之問」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需要用實踐來證明的問題。』

他說着,透過窗戶凝視空朦的遠山,像回答我,更像自言自語。

當許多人還在茫然時,吳鴻清默默上路了。他要用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事實來打開一條教育突圍的路子。吳鴻清說:『如果說這是一個目標的話,我最初的動機只是想通過努力來證明經典並不過時,傳統啟蒙教育方式並不過時,用「童子功」的方式同樣能培養出類拔萃的人才。』

20065月,吳鴻清帶着三名志願者從北京來到羲皇故里――甘肅省甘谷縣,在土橋小學辦一個教學改革實驗班――伏羲班。當地領導問:有什麼要求?『只有一個:實驗期間不參加學校的統一考試。除此之外,不會給地方增加一分錢負擔。』他說。

7月,吳鴻清第二次來到甘谷,在土橋村召開部分家長座談會。原擔心招生有困難,沒想到家長們當場報名,生怕知道的人多了報不上。8月中旬,吳鴻清第三次來到甘谷,安頓好住宿,就一頭扎進土橋小學。斑駁的牆皮上到處是『屋漏痕』,裸露的房頂不時掉土,吳鴻清和老師們動手吊頂棚、修門窗、做書架、做寫字用的案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買?』他說:『錢是朋友資助的,每一分都要花在該花的地方,能省就要省。』

教孩子終生受益的本領――『做人』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永遠不會忘記張建清老人對伏羲班的支持。』

吳鴻清給我講過一個老人的故事。

大學教授到農村小學,這在當地成了新聞。他要幹什麼?是來掙錢,還是作秀、忽悠?人們默默地觀察着。

吳鴻清帶着志願者每天早晨6點多到學校,中午就在辦公室把凳子拼起來休息一會兒。夏天,大雨後道路泥濘,吳鴻清拎着鞋,深一腳、淺一腳地從村口走到學校。冬天,學生尿褲子,他不顧腥臊,耐心地為學生烘烤褲子。村民們感動了。張建清等幾位老人主動來到學校,俯身鋪地磚,上房換新瓦,整修校舍、操場。2008年夏,張建清老人逝世,吳鴻清冒着酷暑,用了幾天時間,為老人書刻一通碑。

吳鴻清不求人們一下子就理解他,他相信行動,相信傳統和經典的力量。這個當年中山大學中文系的高才生、曾經多次出國出境講學的書法家,親自為學生寫字頭,用油印機印描紅紙,手把手教學生寫毛筆字。年過半百的他,和學生一起做遊戲。為了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周末他常把學生帶到自己租借的屋子裡,同吃同住。夏天太熱了,他就睡在地板上。伏羲班的學生免除了一切費用,還不時能收到老師送的營養品。而吳鴻清的生活,簡單到連一個農民家庭都不如的地步。外面有客人來需要招待,飯菜總是極簡單,最後吃剩的,他連湯帶水打包帶回來自己下一頓吃。描紅字帖裁下來的紙邊,別人練字用過的廢紙,甚至連涮筆的水他都要收起來,自己用來練字。伏羲班的學生正是從他們的老師身上學會了做人,學會了節儉,學會了平等對待每一個人。

『伏羲班教的是學生,抓的是師德。中國傳統教育有兩個核心,一個是經典的教材,一個是為師者的人格風範。沒有以身作則,榜樣先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照樣是一個問題。』吳鴻清說。『2008年我父親逝世,伏羲班學生家長知道後,不僅發唁電,還自發組織起來,設靈堂遙祭。』說到這兒,吳鴻清眼圈紅了。

甘谷,羲皇故里,吳鴻清將他的實驗班命名為伏羲班,就是要像人文始祖伏羲一樣,穿越蒙昧,尋找一條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道路。伏羲班以課程和語文教材改革為核心,書法、武術是每天的必修課,語文有【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等主幹教材。吳鴻清說:『當前啟蒙教育、基礎教育的問題固然很多,但第一個問題是教材和課程設置的問題。【大學】中說:「知所先後,則近乎道矣。」說素質教育,首先要看看課程和教材有多少素質含量。如果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內涵不足,就像劣質奶粉一樣,誰也沒辦法養育出健康活潑的孩子。伏羲班就是要用事實說話,看看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階段讓孩子學什麼、怎麼學才能使他們終生受益。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千淘萬漉」篩選出來的啟蒙教育的課程和教材,就是素質含量高、營養豐富、適合孩子的「食品」,是祖宗留下的寶貝,是不過時的。』

為了證明課程、教材是第一位的,伏羲班的教學實驗堅持常態的原則,不搞特殊化。學生不選,教師不挑,所有課程都由當地老師講授。在老師們的努力下,伏羲班的教學實驗日益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效果,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人們刮目相看。2008年和2010年,伏羲班兩次到天水市伏羲廟拜祭人文始祖,學生們的經典朗誦、器樂演奏和書法、武術表演讓圍觀的群眾大為驚訝,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們根本不相信在甘谷農村竟然有這樣一群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學生。伏羲班學生的書法作品選送市上展覽,評委們根本不相信是七八歲兒童的作品,非要讓親自到現場寫不可。看着稚氣未褪的兒童凝神懸腕,筆走龍蛇,無不交口稱讚。2010年,教育部舉行全國學生規範字書寫大賽,伏羲班張亞慧獲二等獎,張昕雅、姚亞梅獲三等獎。

吳鴻清對記者說:

『字寫漂亮了是看得見的效果,但開書法課的目的不是為了教學生把字寫漂亮。書法課是素質課,通過學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毅力、定力、眼力、腦力、手力,可以啟智育德,審美養心,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收穫是難以想象的。今天的素質教育還是空喊,而古人用學書法就把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這就是古人的高明之處。現在進入了電腦寫字的時代,但電腦是個雙刃劍,很多學生打字速度非常快,可提筆寫字,實在難看。如果染上「遊戲癮」、「網癮」,人腦就會被電腦吞噬了。現在小學雖設有寫字、體育課,但一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這些課常常被「正課」占用了。這種現象如果不改變,用不了多少年,就會出現很多能認字但不會寫字的半文盲。伏羲班學生的武術,更是亮點中的亮點,看着學生在操場上鴨步、空翻、耍刀、舞劍、練功夫扇,家長無不動容。每逢學校有活動,最搶眼、最招人喜歡的絕對是伏羲班的學生。』

伏羲班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完了【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學對歌訣】、【論語】等教材,經典作品的背誦量絕對超過一個初三的畢業生,而其熟悉和牢固程度,遠非初三學生能比。什麼是方法,這就是方法;什麼是奇蹟,這就是奇蹟。少兒時代背誦的作用之大,相當於真正的窖藏,經過歲月的發酵,真可以說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至於從小鍛煉出一副強健的身體、堅韌從容的性格,更是受用終生。

伏羲班有音樂課、美工課,美工作品成了參觀嘉賓珍愛的收藏品。豎笛、葫蘆絲的演奏,雖然稚嫩,也足以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兒。伏羲班的英語準備六年級集中課時學習。吳鴻清認為,伏羲班立足傳統,更會面向未來,面向全球,英語不在於開得早,關鍵在於教學效果。作為中國人,首先要把母語學好。

學區統考名列前茅:『素質』用『應試』證明

『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有禮貌的學生!』

參觀大象山時,伏羲班學生彬彬有禮的舉止讓導遊大為感慨。

伏羲班嚴格遵守【弟子規】。學生在村里尊老愛幼,對老師、對家長、對所有人都很有禮貌,他們的行為,影響和感染了周圍一大批人。

在甘谷,素不相識的人,一聽說是伏羲班的老師,馬上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2008年,新的伏羲班開課,學生來自全縣各地,有的家長租房、借房,陪孩子上學;縣城一些家長不惜每天包車往返四次接送孩子到村里上學,看起來很辛苦,可家長和學生非常喜歡。

伏羲班學生的書包是輕的,輕得用塑料袋就可以提起來;伏羲班學生的作業是少的,少得家長有些擔心。學習傳統的課程和教材能不能和現行教育接軌?很多人一直有這樣的疑問。伏羲班學生的書法、武術名聲在外,語文課學的又是傳統教材,有人誤以為伏羲班只是特長班,文化課都不行。這樣的說法吹到了伏羲班家長的耳朵里,不免加重了一些家長的擔心。

為了讓家長放心,從而讓教學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吳鴻清作出驚人的決定:伏羲班四年級的學生期末參加全學區統考。許多考試的內容伏羲班沒學過,能考好嗎?如果考不好,對伏羲班的教學實驗來說,那將是滅頂之災。

關心伏羲班的人都為吳鴻清捏着一把汗。

考試成績出來了,伏羲班的數學平均分全學區第一,語文全學片第一,和同年級普通班比,數學、語文成績都是第一!

老師們笑了,家長們踏實了,吳鴻清也笑了。要知道,這是一次不對等的考試,考的僅僅是普通班的課程,如果普通班也考伏羲班的課程,那差異不難想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0年學前實驗班招生,家長報名的熱情踴躍絕對超乎想象,全縣各地的許多家長帶着孩子來了,甚至鄰縣的一位畫家把『半個家』搬到了土橋村,為的就是讓孩子進入伏羲班學習。

吳鴻清得到了什麼?這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除了一種成功的喜悅,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他,物質和精神上的付出上百倍地超出這種『成功的喜悅』。不難想象,要不是辦伏羲班,作為經常在電視上講課的教授和書法家,他在北京該是怎樣一種幸福裕如的生活。

現在,這一切和他無關,而且讓他背上沉重的良心債,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艱難跋涉。一家人一年難得見上幾次。年近九十的母親,他無法盡孝;妻子體弱,也無法照顧。作為大學同學,妻子理解丈夫在西北艱苦環境中實驗的意義;作為一個優秀知識分子,她同樣知道自己肩上所承載的對於民族的責任。她經常給伏羲班寄書,幫助聯繫教育專家指導伏羲班的教學實驗。20089月她查出有恙,怕影響丈夫的工作,一直瞞着他,直到臨手術才不得不告訴他。妻子的身體還沒恢復,而吳鴻清,放不下伏羲班的教學實驗,放不下西北農村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不得不含淚告別需要丈夫陪伴的妻子,回到甘谷,回到伏羲班,繼續他艱難而意義深遠的跋涉。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